\u003c/p>\u003cp>近日,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陳某石憑借《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科研項目,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一事引發輿論關注。\u003c/p>\u003cp>這個起碼需要碩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獨立操作的科研項目,由一名六年級學生獨自完成了。\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_30/60136113b6b5e01_size248_w640_h593.png\" width=\"640\" height=\"593\" alt=\"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u003c/p>\u003cp>隨后,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決定撤銷該項目所獲的“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_30/149a7a1ee1a0fd1_size41_w640_h460.jpeg\" width=\"640\" height=\"460\" alt=\"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u003c/p>\u003cp>通報一出,網上一片嘩然。很多網友表示,如果這件事情沒被曝光,不出意外,陳某石應該會被塑造成下一個“人類醫學之光”。\u003c/p>\u003cp>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天才少女”岑某諾也很紅,在網上曝光的視頻中,“演講大師”岑某諾在臺上指點江山,張口閉口“能量”“夢想”“格局”。她自稱14歲創立3個品牌,一天可以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1.5萬字小說,還是一家雜志社的記者和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負責人。\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_30/b2b538c92f4afcc_size382_w471_h615.png\" width=\"471\" height=\"615\" alt=\"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u003c/p>\u003cp>平均43.2秒作一首詩,一顆文學界的“閃耀的新星”即將誕生?但事實上,什么天才少女、少年記者、文化品牌創始人,最后發現都是營銷的噱頭。\u003c/p>\u003cp>\u003cstrong>從陳某石到岑某諾,細究他們的“過人之處”,無一例外都有不合邏輯的硬傷,稍有常識就能發現其中的破綻。\u003c/strong>\u003c/p>\u003cp>但這種拙劣的造假把戲屢屢上演,讓我們不禁想問: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對于“神童”趨之若鶩?\u003c/p>\u003cp>\u003cstrong>“神童光環”:目標直奔特招加分、揚名賺錢\u003c/strong>\u003c/p>\u003cp>據了解,在教育部取消各類競賽的高考加分之前,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部分科技類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加分。與競爭激烈的學科競賽相比,科技創新類大賽難度相對較低。\u003c/p>\u003cp>網友爆料,原本為了鼓勵青少年向往科學、大膽創新的全國性品牌活動,一度與升學掛鉤,參賽者可能獲得的紅利,曾經是相當可觀的。升學考試中的加分項和破格錄取優惠政策,引得眾多家長趨之若鶩,甚至不擇手段造“神童”。\u003c/p>\u003cp>于是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全國各地的“神童”風云際會。\u003c/p>\u003cp>2018年,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類競賽高考加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也被強基計劃所替代。但這仍然無法阻擋“神童們”前赴后繼的出現,原因何在?有家長回答,目前很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學校尤其重視素質教育,這些獎項在申請時依舊可以成為履歷上漂亮的一部分。\u003c/p>\u003cp>值得欣慰的是,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堅持素質教育導向,切實維護教育公平,進一步規范競賽管理工作,這為很多競賽“鉆空子”行為戴上了枷鎖。\u003c/p>\u003cp>了解完大賽拿獎的“造神”動機后,讓我們將目光再回到以“作詩、演講”出名的“天才少女”身上。網友發現,岑某諾的賣力演講表演,可以為其父親公司的產品引流,繼而帶來盈利。\u003c/p>\u003cp>有媒體評論:“借著閃光的神格人設,向擁躉粉絲兜售演講課、訓練營、保健品,凡此種種堪稱是‘巫教’式的閉環產業鏈。當岑某諾‘封神’,她就成為了特定圈子里的信仰圖騰、‘票房’保障和現金奶牛——以局外人的視角來看,這其間的商業邏輯一眼望穿。”\u003c/p>\u003cp>的確,岑某諾的出名,里面包含著造勢、炒作、包裝等一系列操作獨有的“傳銷味”,這中間存在的利益鏈,可能讓她的身后有一群人瘋狂獲利。\u003c/p>\u003cp>\u003cstrong>“要么升學加分,要么是揚名賺錢”,至此,“造神童”背后的目的已經昭然若揭了。\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父母手中的資源,是孩子的“封神天梯”\u003c/strong>\u003c/p>\u003cp>近年來,橫空出世的“神童”不在少數。如果說“陳某石”“岑某諾”屬于明眼人一看能明白的段位,那讓我們再看一組人造神童的“高級玩法”。\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_30/d3d174ff591f832_size45_w428_h288.jpg\" width=\"428\" height=\"288\" alt=\"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u003c/p>\u003cp>一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小學生在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名為“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網友質疑這樣的實驗難度下,小學生能否自己完成。\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_30/c8db8e0e5f2a889_size50_w444_h423.jpg\" width=\"444\" height=\"423\" alt=\"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u003c/p>\u003cp>網友還爆料了孩子的父親是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但隨后院長父親回應:我沒有參與,沒有任何違規,孩子是由指導老師帶著實驗。還曬出了眾多的實驗照片來加以佐證。\u003c/p>\u003cp>院長父親口中的指導老師,分別是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技術員和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老師。有知情人士透露,其中有一位指導老師不僅是院長父親口中“妻子的好朋友”,還是他的下屬、雇員。\u003c/p>\u003cp>這位父親沒有親自出面,而是繞了“山路十八彎”為孩子鍍金。\u003c/p>\u003cp>有意思的是,追溯這些“神童”的神化之路,他們的“出名圈子”都與其父母的職業有關。\u003c/p>\u003cp>相關知情人士透露,歷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者,大多數都是陳某石這樣的“學二代”。研究癌癥的“神童”陳某石的父母恰好從事該項研究并擔任指導老師;“天才少女”岑某諾的父親做微商起家,后來創辦文化傳媒公司,癡迷成功學,慣于夸大其詞,2017年開始把自己的女兒拉入伙。\u003c/p>\u003cp>從陳某石、岑某諾再到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學生,他們的神化領域都和正好和父母的職業對標。\u003cstrong>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事科研的父母喜歡讓孩子做研究,而從事文化工作的父母讓孩子背詩演講。這些不是巧合,而是必然。這些批量生產的“天才”,很難走出父母所在的行業圈子,因為父母手中的資源,是他們的“封神天梯”。\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父母用自己的資源將能力“轉移”給孩子為其鋪路,用自己的“權力之梯”讓孩子變成進階之臣,這些父母為孩子鋪好的“神童之路”,將自己完成的成人化課題成果硬往孩子身上貼,又或者是在自己所熟悉的行業對孩子進行“過度包裝”\u003c/strong>,催生“神童”的推手究竟是誰?答案不言而喻。\u003c/p>\u003cp>\u003cstrong>那些被神化的“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u003c/strong>\u003c/p>\u003cp>牛頓21歲在他的《算草本》上提出如何計算物體作圓周運動時的向心力的具體方法,愛因斯坦在26歲之后連續發表了《光量子》、《布朗運動》和《狹義相對論》三篇論文,這兩位世界級的科學巨匠,成名時間均在20歲以后。\u003c/p>\u003cp>\u003cstrong>但最近頻頻出現的低齡“神童”,讓我們為這些世界觀都還沒形成的孩子以后的成長狠狠捏了一把汗。\u003c/strong>\u003c/p>\u003cp>中國人口眾多,天才少年肯定是會有的。我們期待神童的誕生,但拒絕人造神童的出現。《兒童權利公約》中有這樣一段話:兒童有權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游戲的愿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要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確保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兒童的意見應按照其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予適當的看待。\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_30/a6d6f33dd89bbfc_size50_w291_h255.jpg\" width=\"291\" height=\"255\" alt=\"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u003c/p>\u003cp>\u003cstrong>我們不排斥陳某石今后繼續研究癌癥并有所成就,我們也很歡迎岑某諾會在文學的道路上愈走愈遠。\u003c/strong>\u003cstrong>但前提是砍掉他們父母虛榮功利的助推和炒作,因為孩子不是大人的私產,更不是試驗品和賺錢工具。\u003c/strong>\u003c/p>\u003cp>在這場人造神童運動中,孩子是最大受害者。正如新京報此前評論的:最惡劣的成功學,就是對孩子下手。父母給予“神童”的“差異化引導”,是不是安全的、合法的、健康的,又是不是以犧牲未成人的權益和快樂為代價?\u003c/p>\u003cp>\u003cstrong>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被拔過”的孩子真就能領先一步,終成大器嗎?家長們營造的神童假象,很有可能讓自己的孩子踏上“傷仲永”歸途。\u003c/strong>(鳳鳴 專欄作者陳欣欣)\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陳欣欣","faceUrl":"","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cateid":"鳳凰網河南綜合","type":"source","catename":"鳳凰網河南綜合","description":"","cateSource":"","backgroud":"http://p1.ifengimg.com/ifengimcp/pic/20160919/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png","api":"http://api.iclient.ifeng.com/api_wemedia_list?type=source&keyword=%E5%87%A4%E5%87%B0%E7%BD%91%E6%B2%B3%E5%8D%97%E7%BB%BC%E5%90%88","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newsTime":"2020-07-22 12:10:12","authorUrl":""}},"keywords":"神童,孩子,天才,父親,青少年,父母,少女,指導老師,院長,華中科技大學","hasCopyRight":fals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河南
    河南 > 原創 > 鳳鳴 > 正文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你敢相信嗎?當你的孩子還在忙著上課背單詞的時候,別人家的“神童”已經研究癌癥和基因獲獎了。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近日,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陳某石憑借《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科研項目,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一事引發輿論關注。

    這個起碼需要碩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獨立操作的科研項目,由一名六年級學生獨自完成了。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隨后,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決定撤銷該項目所獲的“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通報一出,網上一片嘩然。很多網友表示,如果這件事情沒被曝光,不出意外,陳某石應該會被塑造成下一個“人類醫學之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天才少女”岑某諾也很紅,在網上曝光的視頻中,“演講大師”岑某諾在臺上指點江山,張口閉口“能量”“夢想”“格局”。她自稱14歲創立3個品牌,一天可以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1.5萬字小說,還是一家雜志社的記者和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負責人。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平均43.2秒作一首詩,一顆文學界的“閃耀的新星”即將誕生?但事實上,什么天才少女、少年記者、文化品牌創始人,最后發現都是營銷的噱頭。

    從陳某石到岑某諾,細究他們的“過人之處”,無一例外都有不合邏輯的硬傷,稍有常識就能發現其中的破綻。

    但這種拙劣的造假把戲屢屢上演,讓我們不禁想問: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對于“神童”趨之若鶩?

    “神童光環”:目標直奔特招加分、揚名賺錢

    據了解,在教育部取消各類競賽的高考加分之前,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部分科技類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加分。與競爭激烈的學科競賽相比,科技創新類大賽難度相對較低。

    網友爆料,原本為了鼓勵青少年向往科學、大膽創新的全國性品牌活動,一度與升學掛鉤,參賽者可能獲得的紅利,曾經是相當可觀的。升學考試中的加分項和破格錄取優惠政策,引得眾多家長趨之若鶩,甚至不擇手段造“神童”。

    于是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全國各地的“神童”風云際會。

    2018年,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類競賽高考加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也被強基計劃所替代。但這仍然無法阻擋“神童們”前赴后繼的出現,原因何在?有家長回答,目前很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學校尤其重視素質教育,這些獎項在申請時依舊可以成為履歷上漂亮的一部分。

    值得欣慰的是,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堅持素質教育導向,切實維護教育公平,進一步規范競賽管理工作,這為很多競賽“鉆空子”行為戴上了枷鎖。

    了解完大賽拿獎的“造神”動機后,讓我們將目光再回到以“作詩、演講”出名的“天才少女”身上。網友發現,岑某諾的賣力演講表演,可以為其父親公司的產品引流,繼而帶來盈利。

    有媒體評論:“借著閃光的神格人設,向擁躉粉絲兜售演講課、訓練營、保健品,凡此種種堪稱是‘巫教’式的閉環產業鏈。當岑某諾‘封神’,她就成為了特定圈子里的信仰圖騰、‘票房’保障和現金奶牛——以局外人的視角來看,這其間的商業邏輯一眼望穿。”

    的確,岑某諾的出名,里面包含著造勢、炒作、包裝等一系列操作獨有的“傳銷味”,這中間存在的利益鏈,可能讓她的身后有一群人瘋狂獲利。

    “要么升學加分,要么是揚名賺錢”,至此,“造神童”背后的目的已經昭然若揭了。

    父母手中的資源,是孩子的“封神天梯”

    近年來,橫空出世的“神童”不在少數。如果說“陳某石”“岑某諾”屬于明眼人一看能明白的段位,那讓我們再看一組人造神童的“高級玩法”。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一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小學生在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名為“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網友質疑這樣的實驗難度下,小學生能否自己完成。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網友還爆料了孩子的父親是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但隨后院長父親回應:我沒有參與,沒有任何違規,孩子是由指導老師帶著實驗。還曬出了眾多的實驗照片來加以佐證。

    院長父親口中的指導老師,分別是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技術員和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老師。有知情人士透露,其中有一位指導老師不僅是院長父親口中“妻子的好朋友”,還是他的下屬、雇員。

    這位父親沒有親自出面,而是繞了“山路十八彎”為孩子鍍金。

    有意思的是,追溯這些“神童”的神化之路,他們的“出名圈子”都與其父母的職業有關。

    相關知情人士透露,歷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者,大多數都是陳某石這樣的“學二代”。研究癌癥的“神童”陳某石的父母恰好從事該項研究并擔任指導老師;“天才少女”岑某諾的父親做微商起家,后來創辦文化傳媒公司,癡迷成功學,慣于夸大其詞,2017年開始把自己的女兒拉入伙。

    從陳某石、岑某諾再到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學生,他們的神化領域都和正好和父母的職業對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事科研的父母喜歡讓孩子做研究,而從事文化工作的父母讓孩子背詩演講。這些不是巧合,而是必然。這些批量生產的“天才”,很難走出父母所在的行業圈子,因為父母手中的資源,是他們的“封神天梯”。

    父母用自己的資源將能力“轉移”給孩子為其鋪路,用自己的“權力之梯”讓孩子變成進階之臣,這些父母為孩子鋪好的“神童之路”,將自己完成的成人化課題成果硬往孩子身上貼,又或者是在自己所熟悉的行業對孩子進行“過度包裝”,催生“神童”的推手究竟是誰?答案不言而喻。

    那些被神化的“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牛頓21歲在他的《算草本》上提出如何計算物體作圓周運動時的向心力的具體方法,愛因斯坦在26歲之后連續發表了《光量子》、《布朗運動》和《狹義相對論》三篇論文,這兩位世界級的科學巨匠,成名時間均在20歲以后。

    但最近頻頻出現的低齡“神童”,讓我們為這些世界觀都還沒形成的孩子以后的成長狠狠捏了一把汗。

    中國人口眾多,天才少年肯定是會有的。我們期待神童的誕生,但拒絕人造神童的出現。《兒童權利公約》中有這樣一段話:兒童有權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游戲的愿望,可以自由選擇同伴。要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確保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兒童的意見應按照其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予適當的看待。

    獨家:中國"神童"養成記 父母的權力變成孩子進階之梯

    我們不排斥陳某石今后繼續研究癌癥并有所成就,我們也很歡迎岑某諾會在文學的道路上愈走愈遠。但前提是砍掉他們父母虛榮功利的助推和炒作,因為孩子不是大人的私產,更不是試驗品和賺錢工具。

    在這場人造神童運動中,孩子是最大受害者。正如新京報此前評論的:最惡劣的成功學,就是對孩子下手。父母給予“神童”的“差異化引導”,是不是安全的、合法的、健康的,又是不是以犧牲未成人的權益和快樂為代價?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被拔過”的孩子真就能領先一步,終成大器嗎?家長們營造的神童假象,很有可能讓自己的孩子踏上“傷仲永”歸途。(鳳鳴 專欄作者陳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