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但張小娟一家卻迎來了晴天霹靂,她七個月大的孩子被診斷為腦癱。\u003c/p>\u003cp>回憶起2019年的除夕,張小娟腦袋里只有四個字——膽戰心驚。“年前我的姐姐來我家走親戚,她發現我的寶寶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頭有點歪,建議我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我當時嚇壞了。”\u003c/p>\u003cp>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張小娟只想求一個答案。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張小娟的求醫之路雪上加霜,因為疫情很多醫院科室都未開。\u003c/p>\u003cp>從縣醫院、市醫院再到省醫院,跑遍了河南各大醫院后,張小娟得到了一個早能猜到卻不愿意面對的現實,“孩子是重度腦損傷,也就是腦癱。”\u003c/p>\u003cp>“一看到寶寶咧著嘴對我笑,我的眼淚就止不住的流,我的孩子這么好怎么就會是腦癱呢。”從初一開始,張小娟沒睡過一次好覺,情緒幾度崩潰。她經常會想,“如果孩子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如果我和他爸都離開了,只剩下兒子一個人,他將如何生活?”\u003c/p>\u003cp>剩下的唯有以淚洗面。\u003c/p>\u003cp>\u003cstrong>腦癱患者之殤:處于社會的邊緣 如何回歸社會仍是難題\u003c/strong>\u003c/p>\u003cp>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每個人身上是一座山。一個孩子得腦癱,壓垮的是一個家庭。\u003c/p>\u003cp>張小娟的遭遇,反映的是腦癱患兒和其家庭的窘境。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止2018年,全球腦癱患者已經超過一千萬,光中國就有超過六百萬,而70%的腦癱患兒生活在貧困地區。\u003c/p>\u003cp>近幾年來,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關于腦癱兒的慘案。\u003c/p>\u003cp>2018年6月,南京警方在一河道中發現了一具9歲女童尸體。經過一個月的縝密偵查,終于破案:親手殺死這個9歲女童的,竟然是她的親生父親和爺爺,被溺亡的9歲女童是腦癱患者。\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43/17F16E8B58BC4A100CF92BD40131C54EBCE1BF32_w554_h467.png\" alt=\"腦癱之殤 | 從求醫無門到高昂醫療費 腦癱患兒家庭的困局如何破?\" />\u003c/p>\u003cp>2019年1月,安徽金寨警方發布消息稱,偵破境內一起殺人案,一位來自河南的父親因不堪照顧10歲腦癱兒子的壓力,將其拉到金寨山區毒殺。\u003c/p>\u003cp>2019年7月,河南輝縣市一名1歲男嬰遭遺棄,被路人發現后報警,根據醫院檢查報告,嬰兒患有腦癱。\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43/84684D12FC3C15D38FD07428FDD79CD8949C7925_w773_h556.jpg\" alt=\"腦癱之殤 | 從求醫無門到高昂醫療費 腦癱患兒家庭的困局如何破?\" />\u003c/p>\u003cp>腦癱患兒不是被遺棄,就是在被遺棄的路上。在社交平臺上搜索腦癱等關鍵詞,看到更多的是家長急切發問、無奈求助、到最后的絕望放棄的言論。\u003c/p>\u003cp>據相關專家介紹,腦癱孩子的成長,需要有人24小時不間斷看護,需要日復一日的康復訓練陪伴,需要長期持續的醫療費用......這些都可能會擊垮一個普通家庭。中國目前還沒有特別完善覆蓋腦癱患兒的福利機制,面對高昂的治療康復費用,醫療保障依舊是杯水車薪,民間的慈善公益機構也寥寥無幾。\u003c/p>\u003cp>腦癱患者處于社會的邊緣,一名腦癱患兒的人生對家庭與社會造成的經濟壓力都相當大,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噩耗。在多種因素交織下,大多數的腦癱患者只能一輩子蜷縮在角落里,無法與社會接軌。\u003c/p>\u003cp>\u003cstrong>早期干預治療機會往往錯失 患兒家長還面臨“求醫無門”\u003c/strong>\u003c/p>\u003cp>在鄭州市萬安婦產醫院8樓兒童康復區,李湘云像往常一樣巡房。\u003c/p>\u003cp>李湘云從事兒科疾病診治和兒童康復工作近四十年,曾擔任河南省腦癱醫院康復中心主任、河南省小兒腦癱預防醫學會常委、河南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委員,退休后的她,仍然選擇戰斗在讓兒童遠離腦癱的一線。\u003c/p>\u003cp>今年,有一個叫張小娟的患者家屬讓李湘云印象深刻。“當時張小娟找到我時,哭著說是幾家康復醫院因為孩子腦癱癥狀特別嚴重不愿意接收治療,但她不愿意放棄,她說不管孩子是啥樣她都要治。”\u003c/p>\u003cp>張小娟和李湘云,一個是患者家屬,一個是治病救人的醫生,身份不同,但心境相通:她們都想讓孩子遠離病魔的傷害。\u003c/p>\u003cp>經過系統的檢查后,李湘云結合張小娟孩子的情況,為寶寶量身定制了一套以NAI療法為核心的綜合康復治療方案。六個月過去了,張小娟臉上開始有了笑容,“剛來醫院的時候,我就想著寶寶能恢復多少就恢復多少,沒抱太大希望。可是隨著治療的進行,我能看到寶寶一點點的變化。”\u003c/p>\u003cp>“正常情況下,患兒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理想,尤其是在1歲以內治療,效果最好。幸運的是,張小娟發現的早。”讓李湘云惋惜的是,有相當多的家庭,對腦癱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導致腦癱患兒未得到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留下終身遺憾。\u003c/p>\u003cp>李湘云說:“患有腦癱的兒童在各個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的正常兒童落后,具有運動功能障礙和異常姿勢。3個月不會抬頭,4—5個月還不會翻身,6—7個月手不會抓物,8個月還不會坐,1歲不會站立,兩歲不會行走,甚至吞咽、進食困難,如果發現孩子有上面這些癥狀,家長一定不可忽視。”\u003c/p>\u003cp>李湘云表示,目前更多的腦癱患者家長面臨的是求醫無門。孩子得病了應該去哪兒看?找哪些專家?孩子能不能治好?可以治到什么程度?更多的家長是手足無措的狀態,或者是病急亂投醫。家長們獲取醫療資源的渠道閉塞,再加上治療費用的負擔,優質醫療的陽光很難普照到每一個腦癱患兒的生活。\u003c/p>\u003cp>\u003cstrong>腦癱并不是不治之癥 需要社會各個機構的支持和幫助\u003c/strong>\u003c/p>\u003cp>近年來,小兒腦癱的發病率一直呈直線遞增趨勢,數以千萬的腦癱兒備受痛苦折磨,家長也在就醫路上屢屢崩潰。\u003c/p>\u003cp>很多家長擔心患兒會受到社會歧視,更加擔憂患兒未來能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u003c/p>\u003cp>患了腦癱,就應該被打上智障、累贅的標簽嗎?\u003c/p>\u003cp>李湘云表示,對于腦癱,人們存在一個認知的誤區,以為腦癱的孩子智力和肢體都存在嚴重問題。但實際上,腦癱孩子主要以是運動障礙為主的疾病,30%的腦癱孩子智力接近正常,50%的智力有一定影響,僅有20%左右的患兒會有明顯的智力障礙。腦癱患兒雖然肢體不協調,但通過干預治療和康復訓練,大部分孩子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學習。\u003c/p>\u003cp>李湘云介紹,腦癱并不是罕見病,它是引起兒童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腦癱雖然不是簡單易治的疾病,但并不是不治之癥,需要患兒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良好的教育和訓練,需要全社會的關愛。“關鍵在于最好的時間采取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收到最佳的療效,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配合康復治療,調整心態,堅定信心。”\u003c/p>\u003cp>醫治難度大、康復周期長、家長對腦癱的認識不足、社會福利機制不完善......多種因素交織造成了腦癱患兒及其家庭的悲劇。腦癱患兒及其家庭如何擺脫困境?李湘云表示,這既需要醫療技術的進步來提高腦癱兒童康復水平,又需要社會各個機構的援助和支持,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u003c/p>\u003cp>(文中張小娟為化名)\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陳欣欣","faceUrl":"","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cateid":"鳳凰網河南綜合","type":"source","catename":"鳳凰網河南綜合","description":"","cateSource":"","backgroud":"http://p1.ifengimg.com/ifengimcp/pic/20160919/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png","api":"http://api.iclient.ifeng.com/api_wemedia_list?type=source&keyword=%E5%87%A4%E5%87%B0%E7%BD%91%E6%B2%B3%E5%8D%97%E7%BB%BC%E5%90%88","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newsTime":"2020-10-22 15:17:47","authorUrl":""}},"keywords":"腦癱,患兒,張小娟,李湘云,患者,孩子,家長,兒童,女童,醫療","hasCopyRight":fals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腦癱之殤 | 從求醫無門到高昂醫療費  腦癱患兒家庭的困局如何破?
    河南
    河南 > 原創 > 鳳鳴 > 正文

    腦癱之殤 | 從求醫無門到高昂醫療費 腦癱患兒家庭的困局如何破?

    春節,對于萬千家庭來說,本該是闔家團圓其樂融融的日子。

    但張小娟一家卻迎來了晴天霹靂,她七個月大的孩子被診斷為腦癱。

    回憶起2019年的除夕,張小娟腦袋里只有四個字——膽戰心驚。“年前我的姐姐來我家走親戚,她發現我的寶寶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頭有點歪,建議我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我當時嚇壞了。”

    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張小娟只想求一個答案。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張小娟的求醫之路雪上加霜,因為疫情很多醫院科室都未開。

    從縣醫院、市醫院再到省醫院,跑遍了河南各大醫院后,張小娟得到了一個早能猜到卻不愿意面對的現實,“孩子是重度腦損傷,也就是腦癱。”

    “一看到寶寶咧著嘴對我笑,我的眼淚就止不住的流,我的孩子這么好怎么就會是腦癱呢。”從初一開始,張小娟沒睡過一次好覺,情緒幾度崩潰。她經常會想,“如果孩子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如果我和他爸都離開了,只剩下兒子一個人,他將如何生活?”

    剩下的唯有以淚洗面。

    腦癱患者之殤:處于社會的邊緣 如何回歸社會仍是難題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每個人身上是一座山。一個孩子得腦癱,壓垮的是一個家庭。

    張小娟的遭遇,反映的是腦癱患兒和其家庭的窘境。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止2018年,全球腦癱患者已經超過一千萬,光中國就有超過六百萬,而70%的腦癱患兒生活在貧困地區。

    近幾年來,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關于腦癱兒的慘案。

    2018年6月,南京警方在一河道中發現了一具9歲女童尸體。經過一個月的縝密偵查,終于破案:親手殺死這個9歲女童的,竟然是她的親生父親和爺爺,被溺亡的9歲女童是腦癱患者。

    腦癱之殤 | 從求醫無門到高昂醫療費  腦癱患兒家庭的困局如何破?

    2019年1月,安徽金寨警方發布消息稱,偵破境內一起殺人案,一位來自河南的父親因不堪照顧10歲腦癱兒子的壓力,將其拉到金寨山區毒殺。

    2019年7月,河南輝縣市一名1歲男嬰遭遺棄,被路人發現后報警,根據醫院檢查報告,嬰兒患有腦癱。

    腦癱之殤 | 從求醫無門到高昂醫療費  腦癱患兒家庭的困局如何破?

    腦癱患兒不是被遺棄,就是在被遺棄的路上。在社交平臺上搜索腦癱等關鍵詞,看到更多的是家長急切發問、無奈求助、到最后的絕望放棄的言論。

    據相關專家介紹,腦癱孩子的成長,需要有人24小時不間斷看護,需要日復一日的康復訓練陪伴,需要長期持續的醫療費用......這些都可能會擊垮一個普通家庭。中國目前還沒有特別完善覆蓋腦癱患兒的福利機制,面對高昂的治療康復費用,醫療保障依舊是杯水車薪,民間的慈善公益機構也寥寥無幾。

    腦癱患者處于社會的邊緣,一名腦癱患兒的人生對家庭與社會造成的經濟壓力都相當大,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噩耗。在多種因素交織下,大多數的腦癱患者只能一輩子蜷縮在角落里,無法與社會接軌。

    早期干預治療機會往往錯失 患兒家長還面臨“求醫無門”

    在鄭州市萬安婦產醫院8樓兒童康復區,李湘云像往常一樣巡房。

    李湘云從事兒科疾病診治和兒童康復工作近四十年,曾擔任河南省腦癱醫院康復中心主任、河南省小兒腦癱預防醫學會常委、河南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委員,退休后的她,仍然選擇戰斗在讓兒童遠離腦癱的一線。

    今年,有一個叫張小娟的患者家屬讓李湘云印象深刻。“當時張小娟找到我時,哭著說是幾家康復醫院因為孩子腦癱癥狀特別嚴重不愿意接收治療,但她不愿意放棄,她說不管孩子是啥樣她都要治。”

    張小娟和李湘云,一個是患者家屬,一個是治病救人的醫生,身份不同,但心境相通:她們都想讓孩子遠離病魔的傷害。

    經過系統的檢查后,李湘云結合張小娟孩子的情況,為寶寶量身定制了一套以NAI療法為核心的綜合康復治療方案。六個月過去了,張小娟臉上開始有了笑容,“剛來醫院的時候,我就想著寶寶能恢復多少就恢復多少,沒抱太大希望。可是隨著治療的進行,我能看到寶寶一點點的變化。”

    “正常情況下,患兒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理想,尤其是在1歲以內治療,效果最好。幸運的是,張小娟發現的早。”讓李湘云惋惜的是,有相當多的家庭,對腦癱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導致腦癱患兒未得到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留下終身遺憾。

    李湘云說:“患有腦癱的兒童在各個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的正常兒童落后,具有運動功能障礙和異常姿勢。3個月不會抬頭,4—5個月還不會翻身,6—7個月手不會抓物,8個月還不會坐,1歲不會站立,兩歲不會行走,甚至吞咽、進食困難,如果發現孩子有上面這些癥狀,家長一定不可忽視。”

    李湘云表示,目前更多的腦癱患者家長面臨的是求醫無門。孩子得病了應該去哪兒看?找哪些專家?孩子能不能治好?可以治到什么程度?更多的家長是手足無措的狀態,或者是病急亂投醫。家長們獲取醫療資源的渠道閉塞,再加上治療費用的負擔,優質醫療的陽光很難普照到每一個腦癱患兒的生活。

    腦癱并不是不治之癥 需要社會各個機構的支持和幫助

    近年來,小兒腦癱的發病率一直呈直線遞增趨勢,數以千萬的腦癱兒備受痛苦折磨,家長也在就醫路上屢屢崩潰。

    很多家長擔心患兒會受到社會歧視,更加擔憂患兒未來能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患了腦癱,就應該被打上智障、累贅的標簽嗎?

    李湘云表示,對于腦癱,人們存在一個認知的誤區,以為腦癱的孩子智力和肢體都存在嚴重問題。但實際上,腦癱孩子主要以是運動障礙為主的疾病,30%的腦癱孩子智力接近正常,50%的智力有一定影響,僅有20%左右的患兒會有明顯的智力障礙。腦癱患兒雖然肢體不協調,但通過干預治療和康復訓練,大部分孩子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學習。

    李湘云介紹,腦癱并不是罕見病,它是引起兒童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腦癱雖然不是簡單易治的疾病,但并不是不治之癥,需要患兒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良好的教育和訓練,需要全社會的關愛。“關鍵在于最好的時間采取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收到最佳的療效,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配合康復治療,調整心態,堅定信心。”

    醫治難度大、康復周期長、家長對腦癱的認識不足、社會福利機制不完善......多種因素交織造成了腦癱患兒及其家庭的悲劇。腦癱患兒及其家庭如何擺脫困境?李湘云表示,這既需要醫療技術的進步來提高腦癱兒童康復水平,又需要社會各個機構的援助和支持,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文中張小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