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u003c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imKai, "Kaiti SC";\">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3月17日,習近平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新華社記者丁林攝\u003c/span>\u003c/p>\u003cp>\u003cstrong>傳承紅色中原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u003c/strong>\u003c/p>\u003cp>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蘭考、新縣等地考察時曾多次提出,在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中,誕生于河南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具有重要位置,要讓人民群眾在接受紅色教育中守初心、擔使命,把革命先烈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偉大事業奮力推向前進。河南的紅色資源十分豐厚。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等革命家都曾在河南活動。河南洛陽、鄭州是隴海鐵路、京漢鐵路大罷工的策源地;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號稱“小延安”的確山縣竹溝是劉少奇領導的中原局所在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進入戰略反攻的序幕;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誕生了自力更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河南產生了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模范人物,譬如文武將星彭雪楓、傳奇上將許世友、開國少將李德生、民族英雄楊靖宇、抗日英雄吉鴻昌、紅二十五軍軍魂吳煥先、抗戰英模葉成煥、狼牙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農村支部書記的代表史來賀、人民藝術家常香玉、人民的好衛士任長霞、鄉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等都是河南人的驕傲。\u003c/p>\u003cp>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經濟總量無論是世界第一還是世界第二,未必就能夠鞏固住我們的政權。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總書記提出要聯系蘭考縣,目的就是要在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總書記多次強調,光榮傳統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初心與使命是共產黨人的遺傳密碼、精神命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u003c/p>\u003cp>河南人民沒有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先后組建了焦裕祿干部學院,紅旗渠干部學院,大別山干部學院,愚公移山干部學院,南水北調干部學院,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等干部培訓機構,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利用鄭州二七紀念堂、二七紀念塔等30個紅色圣地、紀念館等場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7/7FFEB0EDA44A1C92E8713BC1D8740DB14DC3543F_size503_w900_h612.jpg\" />\u003c/p>\u003cp>\u003c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imKai, "Kaiti SC";\">2021年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13日在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u003c/span>\u003c/p>\u003cp>\u003cstrong>糧食生產這個優勢任何時候都不能丟\u003c/strong>\u003c/p>\u003cp>毛澤東在青年時期曾經深刻指出:中國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河南雖然號稱中國的糧倉,但在舊社會,卻經常發生自然災害。1942年的嚴重旱災,餓死300萬人(當時河南總人口是三千萬人)。河南人見面的問候語是:你吃飯了嗎?今天已經沒有實質性意義,但在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饑餓年代,這絕非一句簡單的問候,那是人命關天的大事!\u003c/p>\u003cp>2014年5月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綜合開發示范區考察,他仔細查看麥穗灌漿情況,了解田間管理和產量預測,語重心長地告誡說:“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農業是安天下穩民生的戰略產業。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安全要警鐘長鳴,糧食生產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要常抓不懈。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三農工作任務繁重,要重點抓好糧食生產、現代農業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u003c/p>\u003cp>河南人民沒有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歷屆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都緊緊扭住糧食生產這個重心不放松,圍繞打造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任務,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開辟新途徑、挖掘新空間、培育新優勢、取得新突破。糧食總產量近4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每年外調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以上,穩住了老百姓的“米袋子”。河南生產了全國二分之一的火腿腸、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饅頭、五分之三的湯圓、十分之七的速凍水餃,成為名副其實的食品加工大省。\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7/EBA7A5C5DA8AE63490225ED5510ED3EC6CB55140_size633_w900_h600.jpg\" />\u003c/p>\u003cp>\u003c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imKai, "Kaiti SC";\">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17日下午在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沿黃河岸邊步行察看周邊環境,了解沿黃地區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堤防建設和防洪形勢等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u003c/span>\u003c/p>\u003cp>\u003cstrong>水運連著國運,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善于治水\u003c/strong>\u003c/p>\u003cp>黃河河道在河南長711公里,歷史上曾多次改道、決堤、泛濫成災。據統計,黃河在宋代發生232次水災,有57次河堤決口,在短短97年的元代發生116次水災,在明代發生水災278次。在當時,黃河成了禍害老百姓的“害河”。\u003c/p>\u003cp>“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是1952年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提出的要求,也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離京外出考察發出的偉大號召,由此揭開了新中國人民治理黃河的序幕。正是在研究“黃河水漲上去怎們辦,沒水了怎么辦”等問題時,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偉大構想。在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下,黃河中下游先后進行3次大修堤,相繼修建了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水庫等干支流工程;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創造了汛期70年不決口的歷史奇跡,徹底扭轉了“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的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平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昔日桀驁不馴的黃河歲歲安瀾,使黃河沿岸充滿勃勃生機。1958年,毛澤東親自決策上馬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為今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打下了基礎。\u003c/p>\u003cp>2019年9月18日和2021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和南陽分別召開兩次座談會,都與治水有關。前者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后者是南水北調座談會。保護黃河、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而南水北調則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中華民族的世紀創舉。\u003c/p>\u003cp>河南人民沒有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面,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確保黃河沿岸安全,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推動河南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十三五”末,河南污染防治攻堅戰9項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PM2.5、PM10年均濃度累計下降幅度均超過30%,劣Ⅴ類水質國控斷面動態清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國土綠化提質增量,沿黃生態廊道初具規模,各項環境指標達到五年來最高水平。黃河流域規模以上企業率先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快布局,健康養老、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在南水北調工程方面,河南50多年先后動遷36.6萬人;為保證庫區水質,僅淅川縣就關停企業386家,依法取締“小散亂污”企業216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河南境內有731公里,參與工程建設的同志夜以繼日,攻堅克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跡!\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7/EB61D8C4E9217776B8E35105FDFD68A5CA92DA1A_size614_w900_h600.jpg\" />\u003c/p>\u003cp>\u003c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imKai, "Kaiti SC";\">2021年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13日在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考察時,同因工程建設搬遷到這里的村民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u003c/span>\u003c/p>\u003cp>\u003cstrong>千秋偉業,百年只是序章\u003c/strong>\u003c/p>\u003cp>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河南人民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奏響更加出彩的樂章。\u003c/p>\u003cp>艱苦奮斗創偉業,堅守初心再起航。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更加出彩的囑托,在新時代、新征程有新內涵、新要求,是進行時,不是完成時。\u003c/p>\u003cp>新時代高舉紅色旗幟,賡續革命精神仍然在路上,需要從內容、形式、方法、載體、機制等方面著手,推動紅色資源教育常態化制度化。\u003c/p>\u003cp>新時代深化改革,發揮河南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任務依然艱巨。\u003c/p>\u003cp>新時代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責任重大。\u003c/p>\u003cp>新時代利用河南的區位優勢,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目標前進,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作出更大貢獻還需繼續努力。\u003c/p>\u003cp>新時代在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還任重道遠。\u003c/p>\u003cp>新時代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造福人民仍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u003c/p>\u003cp>新時代堅持系統觀念,科學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規劃建設是中華民族在治水歷程中又一世紀畫卷,治水歷程將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漫漫征程。\u003c/p>\u003cp>新時代作風建設仍然在路上,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改進作風和增強黨性結合起來,把為群眾辦實事和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結合起來,把抓發展和抓黨建結合起來,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的要求落到實處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u003c/p>\u003cp>新時代努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河南”,即富強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麗河南有新的內涵和要求。\u003c/p>\u003cp>……\u003c/p>\u003cp>一切美好的東西皆因人的奮斗而成就。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生產力和社會制度的變化而處于變動狀態。河南境內711公里的河道,直到1903年才開工興建京漢鐵路鄭州黃河橋,而今天河南人民在黃河上建造的大橋就有25座之多!過去的窮山惡水,現在變成了青山綠水,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u003c/p>\u003cp>風正勁足,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揚鞭奮蹄。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深情寄語、殷切厚望,那么深切,那么久遠,回響中原大地,成為激勵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生動實踐證明,邁進新時代的河南人民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新征程中,一定能鑄造新的輝煌!(作者:辛世俊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鳳凰網河南專家顧問)\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王聰兒","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1-06-30 10:59:07","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safeLevel":1,"keywords":"河南,習近平總書記,黃河,座談會,毛澤東,習近平,糧食,中原,紅色,高質量","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河南,又稱中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河南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奮斗,取得了巨大成就。黨和國家歷屆領導人十分關心河南,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離京考察57次,其中到河南27次。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發展始終牽掛,從2009年到2021年先后五次到河南考察調研,三次參加全國兩會河南代表團審議,多次就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囑托。一億河南人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與持續奮斗的實踐,將總書記的囑托變為生動現實。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3月17日,習近平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新華社記者丁林攝 傳承紅色中原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蘭考、新縣等地考察時曾多次提出,在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中,誕生于河南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具有重要位置,要讓人民群眾在接受紅色教育中守初心、擔使命,把革命先烈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偉大事業奮力推向前進。河南的紅色資源十分豐厚。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等革命家都曾在河南活動。河南洛陽、鄭州是隴海鐵路、京漢鐵路大罷工的策源地;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號稱“小延安”的確山縣竹溝是劉少奇領導的中原局所在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進入戰略反攻的序幕;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誕生了自力更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河南產生了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模范人物,譬如文武將星彭雪楓、傳奇上將許世友、開國少將李德生、民族英雄楊靖宇、抗日英雄吉鴻昌、紅二十五軍軍魂吳煥先、抗戰英模葉成煥、狼牙五壯士之一的宋學義、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農村支部書記的代表史來賀、人民藝術家常香玉、人民的好衛士任長霞、鄉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等都是河南人的驕傲。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經濟總量無論是世界第一還是世界第二,未必就能夠鞏固住我們的政權。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總書記提出要聯系蘭考縣,目的就是要在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總書記多次強調,光榮傳統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初心與使命是共產黨人的遺傳密碼、精神命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河南人民沒有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先后組建了焦裕祿干部學院,紅旗渠干部學院,大別山干部學院,愚公移山干部學院,南水北調干部學院,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等干部培訓機構,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利用鄭州二七紀念堂、二七紀念塔等30個紅色圣地、紀念館等場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2021年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13日在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糧食生產這個優勢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毛澤東在青年時期曾經深刻指出:中國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河南雖然號稱中國的糧倉,但在舊社會,卻經常發生自然災害。1942年的嚴重旱災,餓死300萬人(當時河南總人口是三千萬人)。河南人見面的問候語是:你吃飯了嗎?今天已經沒有實質性意義,但在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饑餓年代,這絕非一句簡單的問候,那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2014年5月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綜合開發示范區考察,他仔細查看麥穗灌漿情況,了解田間管理和產量預測,語重心長地告誡說:“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農業是安天下穩民生的戰略產業。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安全要警鐘長鳴,糧食生產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要常抓不懈。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三農工作任務繁重,要重點抓好糧食生產、現代農業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河南人民沒有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歷屆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都緊緊扭住糧食生產這個重心不放松,圍繞打造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任務,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開辟新途徑、挖掘新空間、培育新優勢、取得新突破。糧食總產量近4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每年外調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以上,穩住了老百姓的“米袋子”。河南生產了全國二分之一的火腿腸、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饅頭、五分之三的湯圓、十分之七的速凍水餃,成為名副其實的食品加工大省。 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17日下午在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沿黃河岸邊步行察看周邊環境,了解沿黃地區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堤防建設和防洪形勢等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水運連著國運,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善于治水 黃河河道在河南長711公里,歷史上曾多次改道、決堤、泛濫成災。據統計,黃河在宋代發生232次水災,有57次河堤決口,在短短97年的元代發生116次水災,在明代發生水災278次。在當時,黃河成了禍害老百姓的“害河”。 “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是1952年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提出的要求,也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離京外出考察發出的偉大號召,由此揭開了新中國人民治理黃河的序幕。正是在研究“黃河水漲上去怎們辦,沒水了怎么辦”等問題時,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偉大構想。在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下,黃河中下游先后進行3次大修堤,相繼修建了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水庫等干支流工程;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創造了汛期70年不決口的歷史奇跡,徹底扭轉了“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的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平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昔日桀驁不馴的黃河歲歲安瀾,使黃河沿岸充滿勃勃生機。1958年,毛澤東親自決策上馬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為今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打下了基礎。 2019年9月18日和2021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和南陽分別召開兩次座談會,都與治水有關。前者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后者是南水北調座談會。保護黃河、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而南水北調則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中華民族的世紀創舉。 河南人民沒有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面,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確保黃河沿岸安全,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推動河南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十三五”末,河南污染防治攻堅戰9項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PM2.5、PM10年均濃度累計下降幅度均超過30%,劣Ⅴ類水質國控斷面動態清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國土綠化提質增量,沿黃生態廊道初具規模,各項環境指標達到五年來最高水平。黃河流域規模以上企業率先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快布局,健康養老、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在南水北調工程方面,河南50多年先后動遷36.6萬人;為保證庫區水質,僅淅川縣就關停企業386家,依法取締“小散亂污”企業216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河南境內有731公里,參與工程建設的同志夜以繼日,攻堅克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跡! 2021年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13日在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考察時,同因工程建設搬遷到這里的村民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千秋偉業,百年只是序章 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河南人民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奏響更加出彩的樂章。 艱苦奮斗創偉業,堅守初心再起航。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更加出彩的囑托,在新時代、新征程有新內涵、新要求,是進行時,不是完成時。 新時代高舉紅色旗幟,賡續革命精神仍然在路上,需要從內容、形式、方法、載體、機制等方面著手,推動紅色資源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新時代深化改革,發揮河南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任務依然艱巨。 新時代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責任重大。 新時代利用河南的區位優勢,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目標前進,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作出更大貢獻還需繼續努力。 新時代在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還任重道遠。 新時代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造福人民仍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新時代堅持系統觀念,科學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規劃建設是中華民族在治水歷程中又一世紀畫卷,治水歷程將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漫漫征程。 新時代作風建設仍然在路上,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改進作風和增強黨性結合起來,把為群眾辦實事和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結合起來,把抓發展和抓黨建結合起來,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的要求落到實處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新時代努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河南”,即富強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麗河南有新的內涵和要求。 …… 一切美好的東西皆因人的奮斗而成就。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生產力和社會制度的變化而處于變動狀態。河南境內711公里的河道,直到1903年才開工興建京漢鐵路鄭州黃河橋,而今天河南人民在黃河上建造的大橋就有25座之多!過去的窮山惡水,現在變成了青山綠水,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風正勁足,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揚鞭奮蹄。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深情寄語、殷切厚望,那么深切,那么久遠,回響中原大地,成為激勵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生動實踐證明,邁進新時代的河南人民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新征程中,一定能鑄造新的輝煌!(作者:辛世俊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鳳凰網河南專家顧問)鳳鳴|河南沒有辜負總書記的囑托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