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河南 > 要聞 > 正文

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

縣域活則全盤活,縣域強則省域強,縣域穩則大局穩。河南縣域面積約占全省的85%,常住人口約占全省的70%,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的60%,縣域經濟在全省大局中始終是強力支撐、堅實底盤,是河南激活國內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石,也是河南在新發展格局中進入中高端、成為關鍵環的關鍵所在。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就要筑牢發展基石,持續把縣域治理“三起來”作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彰顯特色,在創新體制機制中激發活力、破解難題。

把特色產業作為“壓艙石”

產業興則縣域興,產業強則縣域強。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的命脈和根基,聚焦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是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重要途徑。

要突出特色培育產業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新發展格局下,引導各縣對特色優勢產業進行再梳理、再定位、再聚焦,找準自身優勢潛力和產業發展趨勢的最佳結合點,因地制宜明確產業主攻方向,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差異化發展。優化開發縣(市)要突出轉型提質,通過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打造以及延鏈補鏈強鏈,壯大優勢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縣(市)要突出特色高效,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提升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水平,積極培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生態功能縣(市)要突出環境保護,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發展綠色消費經濟、大健康產業和縣域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走出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成高原”路子。

把開發區建設作為“主戰場”

開發區是對外開放的排頭兵、招商引資的主陣地,是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在戰略目標、發展模式、宏觀政策、管理體制等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推動開發區真正成為經濟建設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有助于全面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持續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要堅持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方向,整合提升現有縣域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和產業承載能力。聚焦開發區“二次創業”,引導各縣(市)探索“管委會+公司”管理運營模式、“產業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一體化推進模式以及“一區多園、一園一鏈”產業發展模式,縱向拉長產業鏈條、橫向壯大產業規模,培育形成主導產業突出、同類行業集聚、配套企業完備的產業集群,形成“一開發區一主導”“一開發區一特色”的全新產業格局,進而打造一批縣域百億產業集群,為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夯實基礎。

把重點項目作為“牛鼻子”

發展是硬道理,項目是硬支撐。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主抓手,是催生調結構突破點、新動能生長點、擴需求支撐點、穩增長關鍵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從某種程度來看,一個重大項目就是一個新的經濟爆發點,一批項目就能構成新的增長極。堅持項目為王,就要把一個個具體的項目轉化為一項項高質量產業,實現產業化、集群化、品牌化,進而邁向中高端、處于關鍵環。

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最終要靠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來支撐。筑牢項目支撐,持續謀劃招引新項目,要在傳統產業上高位嫁接,裝上“智慧芯”、塑造“智能腦”,讓傳統產業項目煥發生機和活力;要在新興產業上搶灘占先,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六新”產業上不斷取得突破,有效培育壯大新動能;要筑牢要素支撐,強力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管理六大生產要素向項目流動、匯聚,讓優勢更優、強項更強,把短板補齊、把弱項補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條現代化,支撐縣域經濟“成高原”跑出“加速度”。

把改革創新作為“動力源”

改革開放是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必須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潛力、向創新要動力。

要強化改革推動,聚焦破除制約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放權賦能改革,打破傳統路徑依賴,不斷釋放改革紅利,使縣域發展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內生動力充分激發、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強化開放帶動,大力實施專業招商、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歸雁招商,動態完善重點產業鏈圖譜和招商路線圖,推行市場化、專業化、精細化招商新模式、新機制,推動更多資源要素向縣域流動,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強化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改革開放匯聚創新資源,讓更多創新資源為縣域所用,讓更多技術向縣域轉移、更多成果在縣域轉化,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融合,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把優化環境作為“金招牌”

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優化營商環境是縣域經濟“成高原”的關鍵所在??h域經濟要在區域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不能簡單比拼優惠政策和要素成本,必須依靠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營造公平市場環境、激發市場內生動力,塑造最強勁的吸引力和最持久的競爭力。實踐表明,哪里營商環境好,哪里發展就快;哪里營商環境優,人才、資本、項目就流向哪里。

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戰略性基礎工程緊抓不放,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持續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以“環境好”體現“制度優”、以“硬措施”托底“軟實力”。要不斷加大“放”的力度,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容缺辦理”“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等改革舉措。注重優化“管”的方式,推進“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和應用,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對重點領域實行全主體、全品種、全鏈條監管。努力提升“服”的實效,推廣應用政務服務“豫事辦”實現更多民生服務掌上辦、隨身辦。(來源:河南日報 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