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脾胃虛弱表現:\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吃一丁點東西,胃就飽脹得不行;\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食欲很旺盛,卻只長膘不長氣血;\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胃寒怕冷,舌色淡,舌邊有齒痕;\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體瘦面黃,身體倦怠,睡眠不好。\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五谷食療\u003c/p>\u003cp>養脾胃如同養花草屬于,不同花草有不同的習性,養脾胃一樣。\u003c/p>\u003cp>作為“倉廩之官”脾胃,一定是從飲食開始的。那脾胃最喜歡什么呢?\u003c/p>\u003cp>從古至今就有“一谷補一臟”的說法。而中醫認為,五谷不僅可以裹腹,還是五臟食療養生的好食材。\u003c/p>\u003cp>“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麥(面)、稻(大米)、黍(粘黃米)和菽(豆類),都是“種子”。種子都有生發之力,人吃的就是這種生發之性,用以滋養人的生命力。\u003c/p>\u003cp>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腎、脾、胃經,食小米有利于調理脾胃,養血養陰,有安眠作用,還可防止衰老。因為小米是熱性的東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u003c/p>\u003cp>小麥(面)是秋種、冬長、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時中和之氣,營養價值就越高。面的這種熱性在《黃帝內經》五性歸屬中為火,所以為五谷之貴。中醫將火與心相對應,所以面被認為最補心氣。如果經常出汗,汗為心液,過汗則心氣傷,所以這時我們應該適當吃一些面食,以補心氣。\u003c/p>\u003cp>稻(大米)偏涼,清涼順氣,晚上吃比較好。傳統中醫不主張讓老人吃新米、新面。因為新米和新面生發之性過強,容易引發原先藏在身體里的舊疾。老人的身體偏弱,吃陳米和陳面較好。尤其是陳面,多吃陳面煎湯的話,就能固攝住虛汗。\u003c/p>\u003cp>黍(粘黃米)熱性十足,但也難以消化。如果出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長路時,多食一些黏米糕,不容易餓。\u003c/p>\u003cp>菽(豆類)樣子像腎,古人認為它可以補精髓,屬收藏,可以多食用。豆類之中,以黑豆最為養人。\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坊五味 讓您食之有味 食之有道 食之有康\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詩人大家 以粥滋養\u003c/p>\u003cp>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其《食粥詩》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人到老年,消化功能減退,多食稀軟的粥類食物,易于消化,于身體有益。\u003c/p>\u003cp>他不僅愛食粥,還適當參加體力勞動。他“行年七十尚攜鋤”,直到81歲時,還能“白首還家自灌園”。有趣的是,他還以吟詩助康樂:“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要求芎芷湯,吾詩讀罷自醒然。”吟讀一首好詩,確實能悅性怡情,蕩滌肺腑,有助于恢復健康。\u003c/p>\u003cp>對食粥的有著深度癡迷的人當屬詩人陸游,他寫《食粥》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痹谒劾?,“食粥”都能與延年益壽、長生不老聯系起來了。\u003c/p>\u003cp>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許多種醫書中,更是發現了粥膳治病的記載,比如服用高梁米粥治蛇傷。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也記述了很多米藥合用的名方,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等,這湯中都有五谷中的——粳米??梢娢骞葘︷B生的重要。\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中醫小貼士:調養脾胃\u003c/p>\u003cp>用食、中、無名指指面或大魚際肌腹,推摩中脘穴10分鐘左右,自覺有酸脹感為宜;\u003c/p>\u003cp>從中脘穴始至關元穴從上至下推摩;\u003c/p>\u003cp>當推摩至下脘、神闕、氣海、關元穴時,稍作停留。持續10分鐘左右,以腹部溫熱舒適為度。\u003c/p>\u003cp>中醫的養生理念倡導“天人合一,與自然相應”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u003c/p>\u003cp>春屬木,與肝相應,因此春養生以養肝為主,“肝主情志”、“怒傷肝”。因此疏通肝膽經,調達肝氣,還要力戒暴怒或心情憂郁。可以通過外出活動、調節飲食、多吃五谷雜糧與自然相連,讓春陽之氣得以宣達,從而達到人體功能正常運行的目的。\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勝男","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27964/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527964","catename":"鳳觀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0222/9/wemedia/5ae0967ac10b1b654f7d96b8f568277aef51c9db_size20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關注地市區域戰略,關注重大活動項目,關注河南經濟發展","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527964","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527964","eAccountId":527964,"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onorImg_night":"","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73128993","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27964/media","newsTime":"2022-03-09 18:40:35","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脾胃,五谷,中醫,氣血,食粥,小米,豆類,心氣,詩人,飲食","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來源:天明國醫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所以春天養生是不錯的季節,在春天我們要為身體健康打好基礎,那么就需要從脾胃入手,先把脾胃養好才能加快體內毒素的排出。 在3000年中醫文化,諸多中醫大家對脾胃是格外看重,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為太倉,水谷氣血之海。有道是:脾胃良好,則氣血旺、體格壯;脾胃虛弱,百病從生。 在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中,不當飲食、情緒、外感,就像制造業工廠給“身體河流”里暫時排放的污水,濕熱天氣愛貪涼,吃生食,喝冷飲,刺激脾胃;飲食不規律,饑一頓飽一頓,油膩外賣、大餐一頓接一頓,脾胃負擔很重。 脾胃虛弱表現: 吃一丁點東西,胃就飽脹得不行; 食欲很旺盛,卻只長膘不長氣血; 胃寒怕冷,舌色淡,舌邊有齒痕; 體瘦面黃,身體倦怠,睡眠不好。 五谷食療 養脾胃如同養花草屬于,不同花草有不同的習性,養脾胃一樣。 作為“倉廩之官”脾胃,一定是從飲食開始的。那脾胃最喜歡什么呢? 從古至今就有“一谷補一臟”的說法。而中醫認為,五谷不僅可以裹腹,還是五臟食療養生的好食材。 “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麥(面)、稻(大米)、黍(粘黃米)和菽(豆類),都是“種子”。種子都有生發之力,人吃的就是這種生發之性,用以滋養人的生命力。 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腎、脾、胃經,食小米有利于調理脾胃,養血養陰,有安眠作用,還可防止衰老。因為小米是熱性的東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 小麥(面)是秋種、冬長、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時中和之氣,營養價值就越高。面的這種熱性在《黃帝內經》五性歸屬中為火,所以為五谷之貴。中醫將火與心相對應,所以面被認為最補心氣。如果經常出汗,汗為心液,過汗則心氣傷,所以這時我們應該適當吃一些面食,以補心氣。 稻(大米)偏涼,清涼順氣,晚上吃比較好。傳統中醫不主張讓老人吃新米、新面。因為新米和新面生發之性過強,容易引發原先藏在身體里的舊疾。老人的身體偏弱,吃陳米和陳面較好。尤其是陳面,多吃陳面煎湯的話,就能固攝住虛汗。 黍(粘黃米)熱性十足,但也難以消化。如果出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長路時,多食一些黏米糕,不容易餓。 菽(豆類)樣子像腎,古人認為它可以補精髓,屬收藏,可以多食用。豆類之中,以黑豆最為養人。 坊五味 讓您食之有味 食之有道 食之有康 詩人大家 以粥滋養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其《食粥詩》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人到老年,消化功能減退,多食稀軟的粥類食物,易于消化,于身體有益。 他不僅愛食粥,還適當參加體力勞動。他“行年七十尚攜鋤”,直到81歲時,還能“白首還家自灌園”。有趣的是,他還以吟詩助康樂:“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要求芎芷湯,吾詩讀罷自醒然。”吟讀一首好詩,確實能悅性怡情,蕩滌肺腑,有助于恢復健康。 對食粥的有著深度癡迷的人當屬詩人陸游,他寫《食粥》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痹谒劾?,“食粥”都能與延年益壽、長生不老聯系起來了。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許多種醫書中,更是發現了粥膳治病的記載,比如服用高梁米粥治蛇傷。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也記述了很多米藥合用的名方,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等,這湯中都有五谷中的——粳米??梢娢骞葘︷B生的重要。 中醫小貼士:調養脾胃 用食、中、無名指指面或大魚際肌腹,推摩中脘穴10分鐘左右,自覺有酸脹感為宜; 從中脘穴始至關元穴從上至下推摩; 當推摩至下脘、神闕、氣海、關元穴時,稍作停留。持續10分鐘左右,以腹部溫熱舒適為度。 中醫的養生理念倡導“天人合一,與自然相應”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 春屬木,與肝相應,因此春養生以養肝為主,“肝主情志”、“怒傷肝”。因此疏通肝膽經,調達肝氣,還要力戒暴怒或心情憂郁。可以通過外出活動、調節飲食、多吃五谷雜糧與自然相連,讓春陽之氣得以宣達,從而達到人體功能正常運行的目的。春季調養 脾胃為先,這些知識你都知道嗎?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