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李巖 主任醫師 崔曉云
冬奧會開閉幕式的亮相,讓我們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再次“出圈”,被世界熟知。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然而,在這樣的春天里,不少人卻晚上失眠,白天哈欠不斷。你是不是也被“春困”困住了呢?
冬主藏,春主生。春天是陽氣生發的季節,本來人們應該表現出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的特點,為什么會有春困呢?晚上睡不著,白天自然困。但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困反映著人體在春天存在著陰陽失和,氣血失調,臟腑失衡的情況,導致春天陽氣生發不正常。科別小看春困,如果調理不好,結果可能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最好怎么對付春困呢?幾個方法,不讓“春困”困住你,簡單來說,就是吃得好、動得好、睡得好。
春天要吃好
中醫認為“四季脾旺不受邪”,通俗的說就是民以食為天。而春困與脾陽虛、濕濁內滯有密切關系,所以春困時一定要健脾養脾,要吃好。因為脾主升清,主運化,脾旺則清陽能升,濁陰能降,氣血通暢,精神自安;反之陽氣虛弱,痰濕內生,乏力困倦。脾喜溫升,惡涼降,所以飲食要避免過食寒涼,避免過食油膩和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脾胃負擔。
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脾氣充則心氣足。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經常感到乏力困倦的朋友,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服用一些益氣健脾的中藥進行調理。
春天要動好
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生命在于運動,尤其是春天。經過了一個冬天的閉藏,人體的陽氣也到了生發的時候,所以在春天要動好。春天是肝臟所主的季節,我們常說人不高興發脾氣就是肝氣郁結,肝火亢盛,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
天氣轉暖,白晝延長,春天也更加適合運動。年輕人可以選擇任何感興趣的運動長期堅持,對于中老年朋友和患心腦血管病的朋友而言,春練更要科學合理,可做些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較為輕松的運動,來增強自身抵抗力。運動能使肝氣調達,避免了郁結的肝氣克制脾土,白天自然吃得好;另一方面,運動完出出汗,晚上自然睡得好。
春天要睡好
越是春困,越是睡好覺,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了。春夏養陽,睡覺時陽氣潛藏,是養陽最好的方式,睡的越好越深,人也就會越健康,自然就不會春困了。要睡好覺,睡覺禮儀很重要,睡覺是這么重要的大事,需要一些儀式感。首先是時間,不能太晚,中醫說睡好子午覺,盡量11點前準備睡覺;第二是準備,睡覺前洗漱干凈,清清爽爽,可以梳梳頭,熱水洗洗腳,輕輕松松;第三是環境,臥室內盡量安靜,避光,溫度適宜;第四是床具,舒適的被褥,枕頭都非常重要。很多人睡醒一覺會覺得頭昏耳鳴,脖子酸痛,這很大程度上就和枕頭有關系。
理想的睡眠時間是每天8小時,每天三分之一時間與您相伴的枕頭是良好睡眠的重要保障。古人通過不同的枕頭來調理體征,改善睡眠,藥枕應運而生。應用一些藥物香味的特性,作用于頭部、頸部的穴位,發揮調和氣血、改善睡眠的作用。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種適合失眠及換心腦血管病的朋友一年四季適用的腰枕,主要含決明子、晚蠶砂、夏枯草、白菊花四種藥物。
決明子: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用于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決明子既能清泄肝膽郁火,又能疏散風熱,為治目赤腫痛要藥,是常用的藥枕填充物。
晚蠶砂:祛風除濕,和胃化濁,活血通經。用于主風濕痹痛,肢體不遂,風疹瘙癢,吐瀉轉筋。蠶砂也是枕芯的常用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夏枯草:清火,明目,散結,消腫。夏枯草為清肝火、散郁結的要藥,常用語治療肝經的病癥如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等。
白菊花: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菊花常見的有菊花、黃菊花、野菊花。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長于平肝明目;黃菊花味苦,泄熱力較強,常用于疏散風熱;野菊花味甚苦,清熱解毒的力量很強。
一年之計在于春,讓我們遠離春困,一起健康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