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周口,血液里印刻著華夏始祖的基因。\u003c/p>\u003cp>這里有厚重的歷史、絢爛的文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與女媧摶土造人,繁衍了中華民族;炎帝神農氏在此播種五谷,開創了遠古文明;道家鼻祖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經》,流傳千古,經緯華夏......\u003c/p>\u003cp>六千多年前,文明的種子撒播在周口大地。那些黃河淤積泥沙上獸蹄鳥爪的遺跡,見證著歷史變遷,閃爍著永恒的光,是我們民族跳動的文脈,亦是我們民族文化之魂。\u003c/p>\u003cp>文化的魅力,融進了周口的城市肌理。\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以文鑄魂:厚植“歷史文化名城”底蘊\u003c/strong>\u003c/p>\u003cp>文化是潮水,在周口的歷史長河中涌動。\u003c/p>\u003cp>追本溯源,周口是中華伏羲文化、龍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陳楚文化、農耕文化發祥地,也是全國聞名的戲劇之鄉、雜技之鄉、書畫之鄉,享有“人之祖、史之初、國之根、文之源”“華夏先驅、九州圣跡”的美譽。\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2/62630110AEBACFD13502ED88278D9F830C9702AD_size160_w1080_h499.jpg\" alt=\"老子文化廣場 圖片來源:周口發布\"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老子文化廣場 圖片來源:周口發布\u003c/p>\u003cp>6000多年的歷史,孕育了周口燦若星河的文化古跡。“三皇”之首伏羲氏的陵寢太昊陵、距今4600多年的宛丘故城遺址平糧臺、老子故里太清宮、“三皇”之一女媧氏之都城、關帝廟古建筑群......歷史為證,文化早已植根于周口這座城市,早已成為這座城的靈魂。\u003c/p>\u003cp>周口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點388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5處。通過30多年考古勘探,發現古遺址80余處、古墓葬4000多座,發掘出土各類文物30余萬件。\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2/A58EAF5138D4715977C0B3BE8F678FC7658A2D2F_size30_w604_h457.jpg\" alt=\"“考古周口”系列活動 圖片來源:周口發布\"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考古周口”系列活動 圖片來源:周口發布\u003c/p>\u003cp>歷史雖然塵埃落定,但今天,不曾翻讀的故事得以讓更多人看見。去年,周口舉上下之力開展了“考古周口”系列文化活動,運用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對外宣傳、交流研討、展覽展示、項目建設等,著力以科學的態度追溯歷史文化脈絡,不斷深化大眾對周口歷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u003c/p>\u003cp>此外,周口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推進“文化周口”建設,著力將周口文化“軟實力”打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硬支撐”。\u003c/p>\u003cp>周口立足自身特色,發揮周口姓氏尋根、農耕文化優勢所在,挖掘中華姓氏文化、西華女媧城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依托淮陽太昊伏羲祭典、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女媧創世文化等資源,打造“三皇故都”“姓氏之源”“雜技之鄉”等文化品牌,增強周口文化影響力。\u003c/p>\u003cp>深入挖掘周口“一座歷史古城、兩部經典名著、三皇故都之地、四張文化名片、五位歷史名人”的深厚文化底蘊,加強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樹立周口“華夏先驅、九州圣跡”文化旅游品牌。\u003c/p>\u003cp>以太昊陵廟會、老子廟會和淮陽荷花節為代表的節會活動,越來越顯示出其永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周口觀光旅游、尋根謁祖。\u003c/p>\u003cp>周口積極實施“文化+”工程,大力發展“文化+制造業”“文化+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業”“文化+互聯網”,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相關產業的文化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u003c/p>\u003cp>歷史先賢雖已漸行漸遠,但他們留下的印記卻讓我們代代受益。\u003c/p>\u003cp>可以預見,流淌于周口血脈之中的文化之魂將為周口未來發展提供無窮的源泉與動力。\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以文促旅:傳承與創新并蒂\u003c/strong>\u003c/p>\u003cp>過去、現在與未來由一條無形的線串聯,而這條線就是文化。\u003c/p>\u003cp>現代化的手段讓周口的歷史和今天的生活重新對接,得以傳承和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文化,古今輝映。那些厚重感無與倫比的文化,它們在豫東平原大地里傳承、演變、培育著新型的文化業態。于是,加快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應時而生。\u003c/p>\u003cp>在“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周口發揮“荷花節”、鹿邑老子文化論壇、淮陽太昊陵廟會等平臺作用,加快建設老子元典文化旅游區,推動中華太昊伏羲始祖圣地旅游區、老子故里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力打造華夏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區周口高地、國學研究基地和道德修養基地、陳楚文化研究基地。\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2/A84EE62D22DE1F267CE78B7D7A5C7DBEFFCA6904_size121_w1149_h766.jpg\" alt=\"太昊陵\"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太昊陵\u003c/p>\u003cp>為了讓周口雜技叫響全國、走向世界,周口積極承辦中國雜技春晚,全力申創中國雜技金菊獎在周口舉辦,加快推進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和雜技類等傳統技藝類院校建設,叫響“周口雜技之鄉”文旅名片。\u003c/p>\u003cp>依托吉鴻昌將軍紀念館、西華杜崗會師紀念館、淮陽李之龍紀念館、太康水東革命根據地、黃泛區農場等紅色資源,周口大力發展沉浸式文化旅游、演藝旅游、研學旅游,增強互動體驗,使紅色文化活力持續激發。\u003c/p>\u003cp>按照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周口打造一批田園風光游、民風民俗游、特色小鎮游、文化特色游、親子體驗游等鄉村景點,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吃、工藝品等旅游商品,創新消費新模式。\u003c/p>\u003cp>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遍地開花的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演繹著“文”與“景”交融的美麗故事,述說著周口這座城的變遷。\u003c/p>\u003cp>如今,周口厚重的文化資源搭載上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豐富載體,創新業態“脫胎換骨”,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中原大地。\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以文化城:擦亮“道德名城·魅力周口”金字招牌\u003c/strong>\u003c/p>\u003cp>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積淀著一座城市最深層次的追求。\u003c/p>\u003cp>“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周口的新征程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從優秀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u003c/p>\u003cp>座談會上,周口市委書記張建慧的話擲地有聲。\u003c/p>\u003cp>張建慧強調,要以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對周口負責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傳承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擦亮周口文化標識,堅持以文化人、以文鑄魂、以文聚力,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周口兒女、引領社會風尚,凝聚起建設現代化周口的精神力量 。\u003c/p>\u003cp>要在摸清家底上下功夫,進一步梳理周口歷史文化脈絡和文化資源,發掘周口各地文物建筑、歷史遺存的文化價值,深化提煉周口優秀歷史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文化特質,延續周口文脈,堅定文化自信。\u003c/p>\u003cp>要在加強考古工作上下功夫,發掘好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做好文物和遺存的研究闡釋工作,活化運用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使文物資源在歷史和現實的互動中煥發新的生機。\u003c/p>\u003cp>要在打造載體和平臺上下功夫,拓展思路、明確定位、找準路徑,把周口獨特的地域文化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進一步提升周口形象、彰顯周口魅力、講好周口故事,打造周口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周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全市人民的凝聚力、歸屬感和榮譽感。\u003c/p>\u003cp>曾幾何時,“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漢皋。”盡顯歷史上的周口輝煌繁景。春風浩蕩,“滿城文化半城水,內聯外通達江海。”已是周口今日之貌。一座承載千年靈氣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座充滿活力的“中原港城”新周口,三川交匯的周口大地,正在以文化為筆,以開放為卷,以“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深厚底蘊和獨特氣質為墨,奮力繪就充滿著創新與活力的現代化周口錦繡畫卷。(鳳鳴作者 陳欣欣)\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勝男","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2-03-17 14:27:10","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周口,文化,雜技,歷史,文物,魅力,華夏,三皇,太昊陵,旅游區","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鳳鳴城市觀察之周口篇(三)】 周口,血液里印刻著華夏始祖的基因。 這里有厚重的歷史、絢爛的文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與女媧摶土造人,繁衍了中華民族;炎帝神農氏在此播種五谷,開創了遠古文明;道家鼻祖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經》,流傳千古,經緯華夏...... 六千多年前,文明的種子撒播在周口大地。那些黃河淤積泥沙上獸蹄鳥爪的遺跡,見證著歷史變遷,閃爍著永恒的光,是我們民族跳動的文脈,亦是我們民族文化之魂。 文化的魅力,融進了周口的城市肌理。 以文鑄魂:厚植“歷史文化名城”底蘊 文化是潮水,在周口的歷史長河中涌動。 追本溯源,周口是中華伏羲文化、龍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陳楚文化、農耕文化發祥地,也是全國聞名的戲劇之鄉、雜技之鄉、書畫之鄉,享有“人之祖、史之初、國之根、文之源”“華夏先驅、九州圣跡”的美譽。 老子文化廣場 圖片來源:周口發布 6000多年的歷史,孕育了周口燦若星河的文化古跡。“三皇”之首伏羲氏的陵寢太昊陵、距今4600多年的宛丘故城遺址平糧臺、老子故里太清宮、“三皇”之一女媧氏之都城、關帝廟古建筑群......歷史為證,文化早已植根于周口這座城市,早已成為這座城的靈魂。 周口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點388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5處。通過30多年考古勘探,發現古遺址80余處、古墓葬4000多座,發掘出土各類文物30余萬件。 “考古周口”系列活動 圖片來源:周口發布 歷史雖然塵埃落定,但今天,不曾翻讀的故事得以讓更多人看見。去年,周口舉上下之力開展了“考古周口”系列文化活動,運用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對外宣傳、交流研討、展覽展示、項目建設等,著力以科學的態度追溯歷史文化脈絡,不斷深化大眾對周口歷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此外,周口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推進“文化周口”建設,著力將周口文化“軟實力”打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硬支撐”。 周口立足自身特色,發揮周口姓氏尋根、農耕文化優勢所在,挖掘中華姓氏文化、西華女媧城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依托淮陽太昊伏羲祭典、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女媧創世文化等資源,打造“三皇故都”“姓氏之源”“雜技之鄉”等文化品牌,增強周口文化影響力。 深入挖掘周口“一座歷史古城、兩部經典名著、三皇故都之地、四張文化名片、五位歷史名人”的深厚文化底蘊,加強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樹立周口“華夏先驅、九州圣跡”文化旅游品牌。 以太昊陵廟會、老子廟會和淮陽荷花節為代表的節會活動,越來越顯示出其永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周口觀光旅游、尋根謁祖。 周口積極實施“文化+”工程,大力發展“文化+制造業”“文化+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業”“文化+互聯網”,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相關產業的文化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 歷史先賢雖已漸行漸遠,但他們留下的印記卻讓我們代代受益。 可以預見,流淌于周口血脈之中的文化之魂將為周口未來發展提供無窮的源泉與動力。 以文促旅:傳承與創新并蒂 過去、現在與未來由一條無形的線串聯,而這條線就是文化。 現代化的手段讓周口的歷史和今天的生活重新對接,得以傳承和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文化,古今輝映。那些厚重感無與倫比的文化,它們在豫東平原大地里傳承、演變、培育著新型的文化業態。于是,加快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應時而生。 在“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周口發揮“荷花節”、鹿邑老子文化論壇、淮陽太昊陵廟會等平臺作用,加快建設老子元典文化旅游區,推動中華太昊伏羲始祖圣地旅游區、老子故里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力打造華夏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區周口高地、國學研究基地和道德修養基地、陳楚文化研究基地。 太昊陵 為了讓周口雜技叫響全國、走向世界,周口積極承辦中國雜技春晚,全力申創中國雜技金菊獎在周口舉辦,加快推進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和雜技類等傳統技藝類院校建設,叫響“周口雜技之鄉”文旅名片。 依托吉鴻昌將軍紀念館、西華杜崗會師紀念館、淮陽李之龍紀念館、太康水東革命根據地、黃泛區農場等紅色資源,周口大力發展沉浸式文化旅游、演藝旅游、研學旅游,增強互動體驗,使紅色文化活力持續激發。 按照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周口打造一批田園風光游、民風民俗游、特色小鎮游、文化特色游、親子體驗游等鄉村景點,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吃、工藝品等旅游商品,創新消費新模式。 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遍地開花的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演繹著“文”與“景”交融的美麗故事,述說著周口這座城的變遷。 如今,周口厚重的文化資源搭載上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豐富載體,創新業態“脫胎換骨”,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中原大地。 以文化城:擦亮“道德名城·魅力周口”金字招牌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積淀著一座城市最深層次的追求。 “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周口的新征程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從優秀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座談會上,周口市委書記張建慧的話擲地有聲。 張建慧強調,要以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對周口負責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傳承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擦亮周口文化標識,堅持以文化人、以文鑄魂、以文聚力,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周口兒女、引領社會風尚,凝聚起建設現代化周口的精神力量 。 要在摸清家底上下功夫,進一步梳理周口歷史文化脈絡和文化資源,發掘周口各地文物建筑、歷史遺存的文化價值,深化提煉周口優秀歷史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文化特質,延續周口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要在加強考古工作上下功夫,發掘好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做好文物和遺存的研究闡釋工作,活化運用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使文物資源在歷史和現實的互動中煥發新的生機。 要在打造載體和平臺上下功夫,拓展思路、明確定位、找準路徑,把周口獨特的地域文化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進一步提升周口形象、彰顯周口魅力、講好周口故事,打造周口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周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全市人民的凝聚力、歸屬感和榮譽感。 曾幾何時,“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漢皋。”盡顯歷史上的周口輝煌繁景。春風浩蕩,“滿城文化半城水,內聯外通達江海。”已是周口今日之貌。一座承載千年靈氣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座充滿活力的“中原港城”新周口,三川交匯的周口大地,正在以文化為筆,以開放為卷,以“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深厚底蘊和獨特氣質為墨,奮力繪就充滿著創新與活力的現代化周口錦繡畫卷。(鳳鳴作者 陳欣欣)鳳鳴|以文為墨,“道德名城 魅力周口”擎畫城市新圖景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