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站在一座30米高的土山上,終于將趙家村650座食用菌大棚盡收眼底。從遠處看,這些大棚一個挨著一個,鱗次櫛比,場面壯觀。\u003c/p>\u003cp>趙家村,位于濮陽市清豐縣馬莊橋鎮,這個尋常無奇的平原村落,2017年與蘑菇結緣,而后短短幾年便從偏僻落后的貧困村,蝶變為名頭響亮的鄉村振興示范村。\u003c/p>\u003cp>土山所在位置,曾是趙家村廢棄的窯廠,旁邊高聳的煙囪,見證著村莊的發展變遷。一眼無邊的食用菌大棚,寬敞氣派的文化廣場,美麗有趣的街頭公園……春意萌動中,趙家村以無言的聲音,向人們講述著精彩起伏的振興“菇”事。\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11/F81508A63686E6674DC3A0BB6C941EC31A836FDF_size240_w1200_h900.jpg\" alt=\"\" />\u003c/p>\u003cp>\u003cstrong>抓住機遇,菌菇種植項目落地趙家村\u003c/strong>\u003c/p>\u003cp>趙家村“菇”事的主角,其中一位是48歲的村支書趙玉甫。\u003c/p>\u003cp>時間回溯到 2007年,彼時的趙家村,貧窮、落后、渙散,一條羊腸小道,穿過空曠的田野,通向外面的世界。\u003c/p>\u003cp>人窮不但志短,也愛惹是生非。當時,村里找不到發展出路,干群關系緊張,各種矛盾一點就燃,上訪事件時有發生。也就是這一年,趙家村“兩委”換屆停擺了,經過幾輪選舉,都選不出村民信賴的帶頭人。\u003c/p>\u003cp>“鄉領導找到我,商量想任命我擔任村支書?!被貞浲?,趙玉甫說。那時,他是村醫,因為村里窮,村民找他看病,他總不忍心多要錢,所以口碑很好,大家也都相信他。就這樣,趙玉甫“從政”了。醫者仁心,整日為村民消除病痛的他,其實更想醫治村里的窮“疾”。\u003c/p>\u003cp>趙家村由3個自然村組成,1600口人,2000畝地,人多地少,許多村民都選擇種植收益更高的蔬菜。上任伊始,趙玉甫就考慮,要結合村里優勢繼續發展蔬菜種植,形成規模化、產業化。\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11/14700E17A497CAA8FA88085512F607AF0B305F9D_size495_w1200_h1600.jpg\" alt=\"\" />\u003c/p>\u003cp>2017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沖刺期的關鍵一年。建設產業扶貧基地,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要手段。一時間,廣袤田野里,蔬菜大棚成了一道道靚麗風景。\u003c/p>\u003cp>清豐縣有“中國白靈菇之鄉”的美譽。這一年,一個在全縣范圍內聚焦推廣菌菇種植的帶貧產業規劃誕生了。作為馬莊橋鎮唯一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貧困村,且具有良好種植蔬菜基礎的趙家村,順理成章被選為項目的落腳地。\u003c/p>\u003cp>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被趙玉甫抓住了。\u003c/p>\u003cp>\u003cstrong> 歷經起伏,華麗轉身尋找致富路\u003c/strong>\u003c/p>\u003cp>沒有哪一個成功是理所當然的。食用菌大棚建設之初,兩個問題直通通擺在面前:一是說服群眾流轉土地,二是說服貧困戶種植蘑菇。\u003c/p>\u003cp>萬事開頭難。那段日子,趙玉甫領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面對村民的疑慮,他一遍遍解釋、一遍遍承諾?!斑@么好的項目落到咱村不容易,如果虧了,村里承擔損失,我們幾個人拿工資賠大家?!盶u003c/p>\u003cp>功夫不負有心人,群眾終于被打動。趙家村的華麗轉身,也從此刻起。\u003c/p>\u003cp>很快,項目開始動工,拔地而起的650座食用菌大棚,讓趙家村一舉成名。大棚建設后,種植不到3個月,就看到了效益,而且相當可觀。眼見群眾一個個露出了笑容,趙玉甫懸著的心落下了。\u003c/p>\u003cp>種植一個一畝地左右的食用菌大棚,一年輕松收入三五萬,村民有種三五棚的,有種七八棚的,多的種十幾棚。小小食用菌,為處于低谷的趙家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一時間充滿活力。\u003c/p>\u003cp>欲成大事,必經磨難。2020年,受疫情影響,銷路受阻,看著一棚棚長勢良好的蘑菇無法運出,趙玉甫犯愁了。與當初說服大家種植相比,這次困難更大。\u003c/p>\u003cp>這可咋辦,如果蘑菇爛掉,損失可就大了。上烘干設備是趙玉甫想到的唯一出路,可是錢從哪里來,他算了下,設備太小無濟于事,一套大型的烘干設備,動輒就得百十萬。\u003c/p>\u003cp>村里沒錢,他只有自己想辦法。\u003c/p>\u003cp>“貸款?你不能為了村里的事,把我們家搭上吧,萬一賠了,這么多錢咋還。”一直支持自己工作的妻子,這回不干了。\u003c/p>\u003cp>“我帶著妻子,一個大棚一個大棚地看,看著一堆堆即將爛掉的蘑菇,心情都很沉重?!壁w玉甫說,“我問妻子,我帶著村民種植蘑菇,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賠錢吧?”\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11/CA7EC0097CD7CE25413E87560FFE28B6873B8BBB_size237_w1200_h695.jpg\" alt=\"\" />\u003c/p>\u003cp>妻子也被他打動了。他抵押了家產,很快從銀行貸款兩百多萬元購買了烘干設備。蘑菇被烘干后,滯銷問題迎刃而解,并且附加值大大提高。\u003c/p>\u003cp>凡打不倒的,都會變得更堅強。經歷了這次滯銷事件,趙玉甫深刻地認識到,依靠村里單打獨斗,風險大,路難走,“村企合作”的模式在他腦海里有了雛形。\u003c/p>\u003cp>對于趙玉甫來說,2021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他獲得了“國家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兩項殊榮。\u003c/p>\u003cp>\u003cstrong> “村企合作”,矯健步伐邁向振興路\u003c/strong>\u003c/p>\u003cp>走進趙家村食用菌基地的辦公廠區,最熱鬧的是電商直播間,幾十個充滿朝氣的年輕人舞動指尖,每天通過“線上”讓三四萬單食用菌銷往全國各地。\u003c/p>\u003cp>趙玉甫介紹,2018年,村里開始通過電商銷售蘑菇,一開始倆人兩臺電腦,現在,團隊發展到160人,每年銷售相關產品2.5億元。\u003c/p>\u003cp>辦公區南邊,是一座標準化菇棚,鵝黃色的茶樹菇像一個個小傘,剛從菌包中冒出,一周之后,就可以采摘了。大棚上面,光伏發電板在太陽底下泛著亮光。\u003c/p>\u003cp>“這是最近升級改造好的食用菌大棚,溫度、濕度等可以自動調節,標準化、智能化程度很高。光伏發電用來制氫?!壁w玉甫介紹,“今年10月份,我們計劃將基地的大棚全部改造完成,總投資3億多元?!盶u003c/p>\u003cp>別小看這一棟改造了的食用菌大棚,可是“村企合作”的產物。去年,在清豐縣委、縣政府的主導撮合下,趙家村和兩家實力企業達成合作。企業出錢、村里出地、村民管理,三方合作實現共贏。\u003c/p>\u003cp>吳海霞,趙家村曾經的貧困戶,“村企合作”后,她在倉庫擔任領班,月工資六七千。“現在村里食用菌產業發展很好,我女兒在洛陽理工上大學,現在大四,學的跨境電商,畢業后,也讓她回村發展?!盶u003c/p>\u003cp>“和公司合作,個人投資小、風險小、壓力小,并且能掌握更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遍Z彩玲是趙家村蘑菇種植能手,曾種植蘑菇10多棚,現在作為公司技術骨干,正在熟悉食用菌種植的新技術、新模式,為村民下一步參與種植探路。\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11/F7A6A44B283E74C2C057B5938011C2D7DF167A21_size471_w1200_h1600.jpg\" alt=\"\" />\u003c/p>\u003cp>歷經起伏,獲得精彩的趙莊村,如今正以更加矯健的步伐,邁向振興之路。圍繞食用菌,趙莊村目前發展了菌包廠、烘干車間、電商平臺、光伏發電等產業,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還每年為村里帶來200多萬元集體經濟收入。\u003c/p>\u003cp>“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平時要能看出來,關鍵時能站出來,緊急關頭能豁出來。作為一名村干部,要為群眾找到好路子,讓他們能利用自己的雙手富起來?!壁w玉甫說。\u003c/p>\u003cp>(來源:頂端新聞 記者 卞瑞鶴 文/圖 通訊員 韓驚濤 李廣沛)\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3-03-13 22:04:38","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大棚,趙玉甫,食用菌,趙家村,村民,村里,蘑菇,蔬菜,致富路,產業","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站在一座30米高的土山上,終于將趙家村650座食用菌大棚盡收眼底。從遠處看,這些大棚一個挨著一個,鱗次櫛比,場面壯觀。 趙家村,位于濮陽市清豐縣馬莊橋鎮,這個尋常無奇的平原村落,2017年與蘑菇結緣,而后短短幾年便從偏僻落后的貧困村,蝶變為名頭響亮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土山所在位置,曾是趙家村廢棄的窯廠,旁邊高聳的煙囪,見證著村莊的發展變遷。一眼無邊的食用菌大棚,寬敞氣派的文化廣場,美麗有趣的街頭公園……春意萌動中,趙家村以無言的聲音,向人們講述著精彩起伏的振興“菇”事。 抓住機遇,菌菇種植項目落地趙家村 趙家村“菇”事的主角,其中一位是48歲的村支書趙玉甫。 時間回溯到 2007年,彼時的趙家村,貧窮、落后、渙散,一條羊腸小道,穿過空曠的田野,通向外面的世界。 人窮不但志短,也愛惹是生非。當時,村里找不到發展出路,干群關系緊張,各種矛盾一點就燃,上訪事件時有發生。也就是這一年,趙家村“兩委”換屆停擺了,經過幾輪選舉,都選不出村民信賴的帶頭人。 “鄉領導找到我,商量想任命我擔任村支書?!被貞浲?,趙玉甫說。那時,他是村醫,因為村里窮,村民找他看病,他總不忍心多要錢,所以口碑很好,大家也都相信他。就這樣,趙玉甫“從政”了。醫者仁心,整日為村民消除病痛的他,其實更想醫治村里的窮“疾”。 趙家村由3個自然村組成,1600口人,2000畝地,人多地少,許多村民都選擇種植收益更高的蔬菜。上任伊始,趙玉甫就考慮,要結合村里優勢繼續發展蔬菜種植,形成規?;?、產業化。 2017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沖刺期的關鍵一年。建設產業扶貧基地,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要手段。一時間,廣袤田野里,蔬菜大棚成了一道道靚麗風景。 清豐縣有“中國白靈菇之鄉”的美譽。這一年,一個在全縣范圍內聚焦推廣菌菇種植的帶貧產業規劃誕生了。作為馬莊橋鎮唯一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貧困村,且具有良好種植蔬菜基礎的趙家村,順理成章被選為項目的落腳地。 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被趙玉甫抓住了。 歷經起伏,華麗轉身尋找致富路 沒有哪一個成功是理所當然的。食用菌大棚建設之初,兩個問題直通通擺在面前:一是說服群眾流轉土地,二是說服貧困戶種植蘑菇。 萬事開頭難。那段日子,趙玉甫領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面對村民的疑慮,他一遍遍解釋、一遍遍承諾?!斑@么好的項目落到咱村不容易,如果虧了,村里承擔損失,我們幾個人拿工資賠大家?!?/p> 功夫不負有心人,群眾終于被打動。趙家村的華麗轉身,也從此刻起。 很快,項目開始動工,拔地而起的650座食用菌大棚,讓趙家村一舉成名。大棚建設后,種植不到3個月,就看到了效益,而且相當可觀。眼見群眾一個個露出了笑容,趙玉甫懸著的心落下了。 種植一個一畝地左右的食用菌大棚,一年輕松收入三五萬,村民有種三五棚的,有種七八棚的,多的種十幾棚。小小食用菌,為處于低谷的趙家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一時間充滿活力。 欲成大事,必經磨難。2020年,受疫情影響,銷路受阻,看著一棚棚長勢良好的蘑菇無法運出,趙玉甫犯愁了。與當初說服大家種植相比,這次困難更大。 這可咋辦,如果蘑菇爛掉,損失可就大了。上烘干設備是趙玉甫想到的唯一出路,可是錢從哪里來,他算了下,設備太小無濟于事,一套大型的烘干設備,動輒就得百十萬。 村里沒錢,他只有自己想辦法。 “貸款?你不能為了村里的事,把我們家搭上吧,萬一賠了,這么多錢咋還?!币恢敝С肿约汗ぷ鞯钠拮?,這回不干了。 “我帶著妻子,一個大棚一個大棚地看,看著一堆堆即將爛掉的蘑菇,心情都很沉重?!壁w玉甫說,“我問妻子,我帶著村民種植蘑菇,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賠錢吧?” 妻子也被他打動了。他抵押了家產,很快從銀行貸款兩百多萬元購買了烘干設備。蘑菇被烘干后,滯銷問題迎刃而解,并且附加值大大提高。 凡打不倒的,都會變得更堅強。經歷了這次滯銷事件,趙玉甫深刻地認識到,依靠村里單打獨斗,風險大,路難走,“村企合作”的模式在他腦海里有了雛形。 對于趙玉甫來說,2021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他獲得了“國家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兩項殊榮。 “村企合作”,矯健步伐邁向振興路 走進趙家村食用菌基地的辦公廠區,最熱鬧的是電商直播間,幾十個充滿朝氣的年輕人舞動指尖,每天通過“線上”讓三四萬單食用菌銷往全國各地。 趙玉甫介紹,2018年,村里開始通過電商銷售蘑菇,一開始倆人兩臺電腦,現在,團隊發展到160人,每年銷售相關產品2.5億元。 辦公區南邊,是一座標準化菇棚,鵝黃色的茶樹菇像一個個小傘,剛從菌包中冒出,一周之后,就可以采摘了。大棚上面,光伏發電板在太陽底下泛著亮光。 “這是最近升級改造好的食用菌大棚,溫度、濕度等可以自動調節,標準化、智能化程度很高。光伏發電用來制氫。”趙玉甫介紹,“今年10月份,我們計劃將基地的大棚全部改造完成,總投資3億多元?!?/p> 別小看這一棟改造了的食用菌大棚,可是“村企合作”的產物。去年,在清豐縣委、縣政府的主導撮合下,趙家村和兩家實力企業達成合作。企業出錢、村里出地、村民管理,三方合作實現共贏。 吳海霞,趙家村曾經的貧困戶,“村企合作”后,她在倉庫擔任領班,月工資六七千?!艾F在村里食用菌產業發展很好,我女兒在洛陽理工上大學,現在大四,學的跨境電商,畢業后,也讓她回村發展?!?/p> “和公司合作,個人投資小、風險小、壓力小,并且能掌握更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遍Z彩玲是趙家村蘑菇種植能手,曾種植蘑菇10多棚,現在作為公司技術骨干,正在熟悉食用菌種植的新技術、新模式,為村民下一步參與種植探路。 歷經起伏,獲得精彩的趙莊村,如今正以更加矯健的步伐,邁向振興之路。圍繞食用菌,趙莊村目前發展了菌包廠、烘干車間、電商平臺、光伏發電等產業,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還每年為村里帶來200多萬元集體經濟收入。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平時要能看出來,關鍵時能站出來,緊急關頭能豁出來。作為一名村干部,要為群眾找到好路子,讓他們能利用自己的雙手富起來?!壁w玉甫說。 (來源:頂端新聞 記者 卞瑞鶴 文/圖 通訊員 韓驚濤 李廣沛)“鞏固脫貧成果 推進鄉村振興”看河南丨趙家村“菇”事,650座大棚托起產業致富路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