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下期城村的北部,有一座曾滿目瘡痍的“半架山”。歷經二三十年的掏洞挖矸,那里千溝萬壑,破損不堪,但就是這樣的荒山,在下期城村黨組織的帶領下,重新煥發出生機。
多年來,下期城村不斷強化黨組織建設,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將荒山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通過建強戰斗堡壘、發揮集體力量、聚焦產業帶動等舉措,帶領村民蹚出一條幸福路。
半架山上的書記
“找王圈?得上山”“雖然人看著像瞪眼金剛,實則是個菩薩心腸!”……村民口中的王圈是下期城村黨總支書記。
帶領村民修復荒山,造福子孫后代,讓村里的孤寡老人住進幸福慈善園,一日三餐免費……在下期城村,王圈憑借實際行動獲得了村里人的認可。
2018年,在新一輪換屆選舉中,王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彼時,如何建設一支堅強有力的干部隊伍,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成為擺在下期城村黨支部面前的難題。
也是那一年,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王圈將目標瞄準了那座荒蕪的半架山。多次實地考察后,王圈召開村“兩委”和村民代表大會,他在會上提出修復荒山種果樹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的一致贊同和支持。
怎么干?誰來干?這是下期城村修復荒山首先要解決的難題。王圈經過多方走訪,并帶領干部實地考察,制定了一套修復半架山的詳細規劃圖。
在改造荒山的過程中,下期城村將黨總支建在荒山,將黨旗插在山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深知修復荒山的不易,王圈將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在優秀返鄉青年、致富帶頭人、大學畢業生中不斷選優配強黨員干部,著力打造一支實干隊伍。為提升黨員履職能力,下期城村黨總支除了嚴格落實黨的“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和主題黨日制度外,還積極組織黨員干部外出考察學習,并多次邀請專家對黨員進行業務培訓,著力培育一批實用型黨員人才。同時,下期城村黨總支還通過建立和完善責任與考核機制,積極開展黨員評、選、樹工作,讓黨員干部真正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為荒山治理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除此之外,下期城村還通過網格管理、黨員聯戶、“黨員巡防”等工作機制,強化對群眾的宣傳、引導工作,讓群眾發聲,真正做好群眾的勤務員,實現“黨支部引領,群眾共參與”的效果。
“今天是巡訪日,我們又來征求意見了。對咱村的發展有啥意見建議都敞開了提提!”正在走訪的人是下期城村黨員張曉峰。在下期城村,每月的18日是開展黨員巡訪的日子,全村的黨員每年都要參與一次走訪活動。
“黨員巡訪活動由‘坐等群眾上訪’變為‘主動深入群眾下訪’,征求支部建設、清正廉潔、全村發展等方面的意見,既為群眾解決了問題,又拉近了黨群關系,還進一步提高了黨員隊伍建設水平。”王圈說。在下期城村,黨員巡訪受到全體村民的一致好評。
誓讓荒山煥新顏
“先讓荒山變綠山,再讓綠山變寶山。”對于下期城村治理荒山之路,王圈腦海里有著清晰的規劃。
2019年初春,修復半架山的“戰斗”正式打響。
荒山治理是集體的事業,下期城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支部書記帶頭干、村“兩委”干部領著干、黨群干部一起干。全村4個黨支部,180余名黨員以及全村青壯年勞動力自發組織上山。下期城村民還自發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運輸隊”,這支隊伍由下期城村10余名60歲左右的婦女組成,全程參與到荒山變綠山的改造工作。
荒山治理,先“治”后“理”。王圈奔波在大小山頭,指揮著兩臺大型挖掘機,數十名青壯勞力,對部分溝坎進行平整,對大小地塊因地制宜規劃,對土層淺薄的地塊填土改造,共計運送8000多車16余萬方土方。經過不懈努力,半架山山地土層厚度達到1米以上,達到適宜種植果樹的土壤標準。
治理荒山的路是漫長的,更是艱難的。“修復半架山,最困難的是如何解決水和道路的問題。沒有水,樹苗就無法保證成活率,道路不修整,運水、運土,還有將來運果實都很困難,更別提發展鄉村旅游了。”王圈感慨說,“為克服用水困難,起初我們村買了五輛水車,一車運十噸水,往山上運,一些陡峭的地方,機械和車輛上不去,我們就肩挑背扛著水、肥上山。”對此,下期城村積極爭取到縣城管局、自然資源局的支持,結合半架山實際,王圈帶領村民打機井、修道路,解決了用水和道路問題。
“王書記天剛亮就上山了,經常深夜才下山。”據村民回憶,王圈帶頭上山植樹造林,長期吃住在山上,那段時間,就連王圈的家人都很少見到他。
山楂樹、蘋果樹、棗樹……如今,在王圈的帶領下,半架山褪去了昔日的荒涼,放眼望去,皆是青翠。王圈也因此成為了半架山的“開荒人”和“管理人”,帶領著村民守護這片來之不易的成果。
截至目前,下期城村半架山已開墾荒山3000余畝,造田1400余畝,種上了山楂、蘋果、大棗、石榴等果樹11萬余棵,成活率達95%以上,真正挺起了大山的“主心骨”。
綠了荒山富了民
“今年采摘水果15萬公斤,村集體經濟收入能達70萬元,果樹進入盛果期后,收益還會更高。”談及今年的收成,王圈和村民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如何讓綠山產生經濟效益,讓當地村民實現增收致富,成為王圈的下一個目標。
下期城村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突出產業引領,圍繞技術引進、完善配套、延長產業鏈等核心任務,多方爭取資金,展開探索實踐。
在村黨組織群策群力下,下期城村爭取到資金490萬元,實施了7個產業配套項目,用于完善半架山上的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半架山園區修建了3.1公里的產業路,安裝了4套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為3000畝果園提供灌溉用水;建設了900平方米的保鮮庫兩座,用于貯存應季水果。據了解,下期城村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600余萬元,種植林果3000余畝、11萬余棵,為發展產業打下良好基礎。
技術是保障果樹良性生長的關鍵。下期村黨組織從技術方面著手,先后在半架山園區開設了6期果樹種植專項培訓班,構建以半架山為實踐基地、產學一體的生產交流平臺,每年邀請果樹種植專家為果農普及種植、管理知識,針對病蟲害等進行專項指導,讓種植專家面對面為果農答疑解惑。
王圈請來有著四十多年果樹管理經驗的農技員張明田當技術顧問,幫助果農提高種植水平。以剪枝為例,良好的操作可以帶來更高的收益。“剪掉樹上多余的樹枝,這樣能為剩余的樹枝增加養分。”72歲的張明田一邊剪枝一邊說。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半架山上結出的果實個頭更大,產量更高。
“下期城村還注冊了半架山商標,果子的深加工項目已開工建設,除正常的銷售渠道外,還開辟出采摘園,豐收時節可以吸引游客到果林中賞景摘果。”王圈介紹,目前,集種植、采摘、貯存、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已初具規模,據了解,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200萬元。
既強村,也要富民。為方便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下期城村通過構建技能培訓、務工就業、鼓勵創業的立體式增收框架,形成村集體與村民緊密結合的利益聯結機制,并在半架山園區內設置就業務工崗,先后增設衛生保潔、果樹修整、除草等崗位100余個,每年可吸納150余個勞動力務工,確保村民有穩定收入。
“在家門口種種樹,每個月我還能多千把塊錢的收入!”脫貧戶趙齊楚一臉喜悅。 為鼓勵有創業意愿的脫貧群眾發展產業,在經過種植技術培訓合格后,村里為其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統一提供無公害的農藥肥料,并以不低于市場價收購農產品,充分調動困難群眾創業積極性,保證生產經營“零風險”。同時,村里還利用產業項目收益為脫貧戶、監測對象中有就業意愿的勞動力安排公益性崗位,幫助農戶實現增收。
王圈表示,實現鄉村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黨建引領。“戰天斗地、敢于勝利”,對于下期城村來說,充滿戰斗精神和挑戰意識的“支部精神”不僅是對歷任村干部齊心協力、接續奮斗的傳承,更凸顯著新時代下期城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魄力。從荒山變綠山,半架山治理的成功無疑是黨建引領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實踐。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鄉村振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