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河南 > 要聞 > 正文

央媒觀豫 | 鄉村善治聚了民意暖了民心

自動播放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杰 見習記者 唐中慧

“收入有保障、鄰里關系好、村莊面貌新,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近日,在河南省林州市桂林鎮古善村,村民李森面帶微笑地說。李森今年57歲,有黨員、村合作社成員、人民調解員等多重身份,是村里名副其實的治理“多面手”。

然而,就在幾年前,李森還是村里的貧困戶。2016年,李森患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導致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中斷,因此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古善村“兩委”了解情況后,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在村里打掃衛生、運送垃圾。李森還學會操作多種農業機械,加入村合作社為村民提供農機化服務。一家人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在2017年成功脫貧。2021年,李森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這兩年,身為黨員的他不僅包聯了12戶村民,及時發現、回應和解決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還當上了人民調解員,排查化解矛盾糾紛。“昨天中午剛去調解了一起土地糾紛,有兩戶村民對于耕地界線拿不準,他們就找我來調解。我拿著尺子和土地賬本,到地里很快就給他們解決了,雙方都很滿意。”李森說。

現在,李森的病情逐漸穩定,通過在村合作社任職,以及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垃圾運轉、維修天然氣設備等村莊事務,每個月有1100元的固定收入。妻子則主要照顧莊稼,閑時可到附近的企業打零工賺錢。再加上一些政策性補助,李森一家的收入越來越有保障了。前不久,女兒成了家,這讓李森感到格外幸福。

李森個人生活的變化是古善村鄉村治理成效的縮影。近年來,針對村民老齡化、參與村莊事務積極性不強等問題,古善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努力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

打造善治“指揮鏈”。古善村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重點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將定期走訪和日常聯系相結合,廣泛了解群眾期盼、困難、發愁的事,及時發現和掌握風險隱患,并通過“民呼我為”“接訴即辦”的方式及時回應和解決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截至目前,全村共張貼“黨群連心卡”216張,48名黨員分包216戶,解決民生實事30余件。

構建自治“新模式”。該村在解決群眾信訪和化解矛盾糾紛中,探索形成“近鄰”糾紛化解新模式,不僅避免了因當事人面子上過不去而難以調解的問題,還使矛調工作更加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讓矛盾糾紛在干群“面對面”“嘮家常”中得到及時有效化解,從而達到“事心雙解”。

釋放共治“強效應”。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村民李青松主動回收自家房基地后墻半米多,使得一條小巷通順寬敞。村委會對此進行表彰,發揚“六尺巷”文化,倡導相互謙讓、相互守望、互幫互助的鄰里情。古善村采用“周督導+月評比”模式,深入開展“敬老愛老”主題活動和“五美庭院戶”“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表彰活動,不斷提振村民精氣神,煥發文明新氣象。

在這些措施的推動下,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干部與群眾心手相連,共同推動了村莊的全面進步與提升。改造街景立面、整治空心院落、鋪設污水管網、硬化路面、打造微景觀;建立干部包片、黨員包胡同、群眾包門前的清潔家園長效機制;村級合作社流轉土地80畝,種植紅薯、玉米等,每年收入達12萬元,解決20余人就業問題;利用村集體房頂、閑散地發展光伏產業,每年為集體增收13萬元;將閑置學校打造成具有餐飲住宿、醫療康養、農耕體驗等多種功能的民宿;采買無人售貨機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引進太陽能燈組裝廠……2023年,古善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正在這里變為現實。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