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9月28日,第十二屆固始與閩臺關(guān)系研討會在河南固始舉行。主辦方供圖\u003c/p>\u003cp>研討會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發(fā)揮固始根親文化優(yōu)勢,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弘揚根親文化,推動根親文化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等為主題,推動共研“固始尋根”文化現(xiàn)象及其時代價值。\u003c/p>\u003cp>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張新斌溯源固始根親文化至1981年。當年,廈門大學語言學知名學者黃典誠行至鄭州,于《河南日報》發(fā)表文章《尋根母語到中原》。張新斌指出,當下“固始尋根”議題的深入發(fā)展需要更堅實的學術(shù)研究支撐以適應社會發(fā)展。\u003c/p>\u003cp>“從臺灣史、遷徙史、唐宋史等更細致多元角度切入研究,能夠挖掘根親文化更獨特的價值,從而使研究更加聚力。”張新斌表示,兩岸共研根親文化能夠推動建立根脈歸屬共識。\u003c/p>\u003cp>紐約兩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湯錦臺一直致力于以全球視野論述臺灣歷史與閩南和客家文化。他介紹,固始為根親祖地,中原歷史上四次大規(guī)模南遷都與固始有關(guān),“臺灣客家溯源可至唐末客民先民主流南遷,固始是重要的中轉(zhuǎn)站”。\u003c/p>\u003cp>“許多客家家族的族譜往往將其到臺第一代祖先(俗稱‘來臺祖’)自北入閩、赴粵、抵臺視為家族主要歷史源流。”湯錦臺表示,清初中原起源說確立以后傳承至今,客家被視為中原傳人的地位未曾動搖。然而當下,這一觀念在臺灣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有所淡化。\u003c/p>\u003cp>“根親文化駁斥‘臺獨’史觀,正本清源。”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表示,探討根親文化,即探討如何加強共識,以共同文化作為兩岸關(guān)系的催化劑,推動兩岸關(guān)系融合發(fā)展朝著縱深方向邁進。\u003c/p>\u003cp>“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兩岸學者,研究中華文化、兩岸文化交流研究的華人學者參與進來。”李鵬說,“研討會是一個學術(shù)交流平臺,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希望以此加強兩岸共識、融合兩岸民心。”\u003c/p>\u003cp>本次研討會由信陽市委、信陽市人民政府主辦,信陽工程職業(yè)學院聯(lián)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信陽師范大學根親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中心承辦。(完)\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308904/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308904","catename":"中國新聞網(wǎng)","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90522/16/wemedia/5302aa5104f23d8d4f5342bace468e275489f5c8_size25_w200_h200.png","description":"中國新聞網(wǎng)官方賬號","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308904","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308904","eAccountId":308904,"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4000000044936870623","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308904/media","newsTime":"2024-09-30 08:28:02","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safeLevel":1,"keywords":"兩岸,研討會,文化,學者,閩臺,客家,張新斌,中原,河南信陽,李鵬","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原標題:第十二屆固始與閩臺關(guān)系研討會舉行 兩岸學者共研根親文化 中新網(wǎng)河南信陽9月29日電 (李百加)第十二屆固始與閩臺關(guān)系研討會28日在河南信陽舉行,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共80余人與會。 9月28日,第十二屆固始與閩臺關(guān)系研討會在河南固始舉行。主辦方供圖 研討會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發(fā)揮固始根親文化優(yōu)勢,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弘揚根親文化,推動根親文化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等為主題,推動共研“固始尋根”文化現(xiàn)象及其時代價值。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張新斌溯源固始根親文化至1981年。當年,廈門大學語言學知名學者黃典誠行至鄭州,于《河南日報》發(fā)表文章《尋根母語到中原》。張新斌指出,當下“固始尋根”議題的深入發(fā)展需要更堅實的學術(shù)研究支撐以適應社會發(fā)展。 “從臺灣史、遷徙史、唐宋史等更細致多元角度切入研究,能夠挖掘根親文化更獨特的價值,從而使研究更加聚力。”張新斌表示,兩岸共研根親文化能夠推動建立根脈歸屬共識。 紐約兩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湯錦臺一直致力于以全球視野論述臺灣歷史與閩南和客家文化。他介紹,固始為根親祖地,中原歷史上四次大規(guī)模南遷都與固始有關(guān),“臺灣客家溯源可至唐末客民先民主流南遷,固始是重要的中轉(zhuǎn)站”。 “許多客家家族的族譜往往將其到臺第一代祖先(俗稱‘來臺祖’)自北入閩、赴粵、抵臺視為家族主要歷史源流。”湯錦臺表示,清初中原起源說確立以后傳承至今,客家被視為中原傳人的地位未曾動搖。然而當下,這一觀念在臺灣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有所淡化。 “根親文化駁斥‘臺獨’史觀,正本清源。”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表示,探討根親文化,即探討如何加強共識,以共同文化作為兩岸關(guān)系的催化劑,推動兩岸關(guān)系融合發(fā)展朝著縱深方向邁進。 “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兩岸學者,研究中華文化、兩岸文化交流研究的華人學者參與進來。”李鵬說,“研討會是一個學術(shù)交流平臺,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希望以此加強兩岸共識、融合兩岸民心。” 本次研討會由信陽市委、信陽市人民政府主辦,信陽工程職業(yè)學院聯(lián)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信陽師范大學根親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中心承辦。(完)第十二屆固始與閩臺關(guān)系研討會舉行 兩岸學者共研根親文化
獨家搶先看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