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u003cstrong>“數”創新 “美”生態 “育”人才 焦作發展一個字:變!\u003c/strong>\u003c/p>\u003cp>焦作市委書記李亦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焦作市錨定“兩個確保”,深入實施“十大戰略”,持續推進“十大建設”,堅定依靠創新驅動轉型、依靠人才支撐強市,聚焦創新引領、聚焦工業強市、聚焦產業興城、聚焦民生幸福,抓總抓重抓要,提速提質提效,探索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焦作路徑,兩次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三次獲評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年度績效評價優秀檔次。\u003c/p>\u003cp>\u003cstrong>堅持創新引領發展,著力打造創新驅動示范城市\u003c/strong>\u003c/p>\u003cp>創新是焦作最鮮明的特色。近年來,焦作市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和制度鏈“五鏈”耦合,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82%、全省第三,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增速達53.2%、全省第一,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省第三。\u003c/p>\u003cp>未來,焦作將持續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華山一條路”,深入實施“345”創新行動,著力提升新材料、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水平,不斷完善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四個體系,努力在建設省實驗室、新型科創載體、懷川高科產業園,以及培育科創型種子企業、設立科技企業扶持基金五個方面取得突破,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u003c/p>\u003cp>\u003cstrong>堅持轉型煥新產業,著力打造轉型發展示范城市\u003c/strong>\u003c/p>\u003cp>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是焦作發展多年不變的主題,產業轉型是焦作發展的重中之重。經過多年努力,全市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產占GDP比重達55.8%,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6.5%,作為傳統支柱產業的煤炭工業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由81.7%下降到4.44%。特別是培育壯大了龍佰集團、多氟多新材料、中原內配和大咖國際等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了產銷量世界第一的鈦白粉、六氟磷酸鋰等一批拳頭產品,培育了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一批優勢產業。\u003c/p>\u003cp>轉型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焦作將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持續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搶占先機,做大做強現代化工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物醫藥及原料藥、電子信息等13個重點產業鏈,著力構建具有焦作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u003c/p>\u003cp>\u003cstrong>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城市\u003c/strong>\u003c/p>\u003cp>旅游是焦作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焦作有云臺山、青天河、神農山3家5A級景區,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有“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685.9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1.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21%、12.56%,中央電視臺17次聚焦報道焦作文旅。\u003c/p>\u003cp>接下來,焦作將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深度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充分挖掘太極拳、云臺山和黃河文化等文化旅游資源潛力,推出研學游、非遺游等系列文旅新產品,推動“文旅+康養”“文旅+農業”“文旅+工業”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構建全要素全鏈條的多樣化服務體系,努力建設具有世界范、中國風、焦作韻的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u003c/p>\u003cp>\u003cstrong>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示范城市\u003c/strong>\u003c/p>\u003cp>焦作是國家森林城市,有太行山、黃河兩大生態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生態優勢突出。近年來,全市PM10、PM2.5、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天數4項指標大幅改善,森林覆蓋率達35.2%,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8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28平方米,GDP能耗強度近三年累計下降10.4%。\u003c/p>\u003cp>下一步,焦作將堅定踐行“兩山”理念,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開展北山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治理,加快實施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保障行動,讓焦作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宜居。\u003c/p>\u003cp>\u003cstrong>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城市\u003c/strong>\u003c/p>\u003cp>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連續多年民生領域財政資金支出占比達70%以上,持續辦好省市重點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更加可感可及。聚焦“一老”,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成功入選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城市、全國基本養老服務綜合試點。聚焦“一小”,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學前教育普惠擴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93%,義務教育公辦學位占比達96.52%。聚焦“一青壯”,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獲評全省就業先進市。\u003c/p>\u003cp>未來,焦作將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把民生小事作為全市大事,加快推進城市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老舊小區改造提質等十大民生項目,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化、均等化,在推動城鄉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為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焦作貢獻。\u003c/p>\u003cp>\u003cstrong>從“一煤獨大”到多項轉型 看焦作發展探索了哪些新路子\u003c/strong>\u003c/p>\u003cp>焦作是百年煤城,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是焦作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焦作市堅定依靠創新驅動轉型、依靠人才支撐強市,探索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李亦博介紹了近年來焦作在推動轉型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具體舉措。\u003c/p>\u003cp>\u003cstrong>找準“不二法寶” 讓企業當主角\u003c/strong>\u003c/p>\u003cp>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轉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不二法寶。讓企業當主角。出臺支持科創型種子企業發展壯大的十條措施等政策,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焦作市多氟多新材料公司自主研發的六氟磷酸鋰,實現了國產替代,打破了國外壟斷。晶銳光電公司研發的二氧化碲晶體,為嫦娥六號月背挖“土”提供了助力。用平臺強磁場。積極融入省“兩城一谷”體系,與省科學院合作共建沁陽科創園,建立省醫學科學院焦作基地,成立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試驗站。以應用為導向。深入開展院(校)地科技合作,推動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68.5%、全省第三,焦作高新區獲批建設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u003c/p>\u003cp>\u003cstrong>讓“老樹發新芽” 改造老牌企業\u003c/strong>\u003c/p>\u003cp>堅持以強鏈壯群支撐轉型。作為老工業基地,焦作的基礎在工業、優勢在工業、潛力在工業。焦作市以鏈式集群培育提升產業能級,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6.5%,“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得到根本轉變。推動傳統產業延鏈升鏈。扎實做好“一轉帶三化”,讓化工、食品等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老牌工業企業和興化工通過技術改造,全球首創炭黑改性技術,高性能導電炭黑產銷量世界第一。推動新興產業補鏈強鏈。強化政策集成、資金集中、要素集聚,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芽成大樹”。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規模突破500億級,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制造產業集群創成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未來產業建鏈成鏈。加強跨周期戰略謀劃,積極布局氫能與儲能、生命健康等產業,全力開辟產業新賽道、搶占發展制高點。中原內配與上海重塑合作共建氫能產業園,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已下線交付114臺。\u003c/p>\u003cp>\u003cstrong>“一站式”服務 用心用情留人才\u003c/strong>\u003c/p>\u003cp>堅持以人才為先賦能轉型。焦作市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引育留用并重,廣開進賢之路。海納百川“引”。實施“焦作英才計劃”,加強“全職+柔性”引才,中原學者工作站、省級以上科技創新人才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多措并舉“育”。新建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訂單式培育產業人才。深入開展“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今年中等職業學校一萬余名畢業生全部取得職業技能證書。用心用情“留”。建立市縣鄉三級“人才服務專員”制度,傾力打造“人才之家”,實現項目申報、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一站式”高效服務,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人盡其才“用”。遵循人才工作規律,為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人才搭建針對性、差異化創新平臺,讓各類人才在焦作大展拳腳、成就夢想。95個市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項目實現利潤14億元、帶動就業8919名。\u003c/p>\u003cp>\u003cstrong>對企業堅持“有事解決、無事不擾”\u003c/strong>\u003c/p>\u003cp>堅持以優化環境保障轉型。軟環境就是硬實力。焦作市樹立大抓營商環境的鮮明導向,深入實施營商環境綜合配套改革,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在全省率先建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常態化府院聯動機制”在全省推廣,創成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堅持“有事解決、無事不擾”,深入推進“萬人助萬企”活動,“企業紓困360”平臺和助企分包干部線上線下聯動發力,4988個涉企問題得到解決,獲評“萬人助萬企優秀省轄市”。\u003c/p>\u003cp>“今日之焦作活力無限、潛力無限、商機無限,創新創業正當其時,投資發展恰逢其勢,我們誠摯邀請各方企業來焦作投資興業,各類人才來焦作就業創業,焦作將與您共同成長、共創輝煌!”發布會上,李亦博誠邀各企業投資焦作。\u003c/p>\u003cp>\u003cstrong>下好“棋”打好“仗”答好“題” 焦作位列全省項目建設優等生隊伍\u003c/strong>\u003c/p>\u003cp>關于項目建設方面,焦作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冰回答記者提問。\u003c/p>\u003cp>近年來,焦作牢牢樹立“項目為王”的鮮明導向,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特別是在工業、基礎設施、民生領域梳理了30個重大項目,即“三十工程”,焦作以此為引領,統籌推進“三個一批”、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目前,第十三期“三個一批”項目開工率、投產率、達效率分別達到了78.1%、67.5%、67.6%,分別位居全省的第7、第2、第4位;省、市重點項目分別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22%、113.9%,也位居全省前列,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為高質量發展蓄足了后勁。\u003c/p>\u003cp>\u003cstrong>下好“先手棋” 高質量謀劃項目\u003c/strong>\u003c/p>\u003cp>立足國家所需、結合焦作實際,緊密對接超長期特別國債、政策性銀行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政策,聚焦“兩新”“兩重”等重點領域,積極謀劃項目、爭取支持。焦作市專門拿出1億元作為項目謀劃前期的專項資金,全力提高項目成熟度,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授信項目和投放項目數量分別為285個、246個,授信金額和投放金額分別為205億元、104.9億元,這些數據都位列全省第一。\u003c/p>\u003cp>\u003cstrong>打好“主動仗” 高水平招引項目\u003c/strong>\u003c/p>\u003cp>緊跟市場需求,圍繞焦作市的“3+13+N”產業鏈群培育,緊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精準對接企業和優質項目,運用“基金+飛地”、股權招商等模式,招大引強、招新引優,形成“招來一個、引進一批、帶動一片、發展一方”的集群效應。出臺招商引資關鍵指標調度通報辦法,定期督導考核,切實提升項目的履約率、開工率和資金到位率。今年以來,累計引進省外境內項目336個、實際到位省外資金554億元,位居全省前列。\u003c/p>\u003cp>\u003cstrong>跑出“加速度” 高效率推進項目\u003c/strong>\u003c/p>\u003cp>一是加速開工建設。創新聯審聯批、承諾先行等舉措,壓縮審批流程,主動幫辦代辦,推動項目能開盡開。二是加緊在建步伐。運用可視化監測平臺實時跟蹤調度,細化節點目標,加強施工組織,確保項目能夠按照時間節點推進。三是加快竣工投產。強化部門聯動,及時組織工程驗收、生產調試,推動項目竣工即投產、投產即達效。比如,總投資32.96億元的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項目,涉及的部門很多,專門為此開辟“綠色通道”,采取加密聯審頻次、提級容缺辦理等措施,提前40天完成施工許可等手續,推動了項目大步向前。\u003c/p>\u003cp>\u003cstrong>答好“關鍵題” 高標準服務項目\u003c/strong>\u003c/p>\u003cp>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健全市級領導分包重大項目機制,緊盯瓶頸問題解決,“一事一策”靶向服務,全力打造項目建設的好環境。比如,針對總投資108億元的大咖·夢工廠項目電力容量不足問題,市級領導牽頭,協調市縣兩級共同解決23公里高壓線跨縣、跨河的問題,一個月內實現了全線貫通,保障了企業的項目用電需求。\u003c/p>\u003cp>同時,焦作市完善了重點項目觀摩綜合評價辦法,用目標倒逼責任、用監管倒逼進度,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先行區,為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我們焦作貢獻。\u003c/p>\u003cp>(來源:河南發布)\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4-10-18 15:17:52","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焦作,全省,項目,焦作市,新材料,人才,民生,工業,高質量,企業","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焦作發展一個字:變!
    河南
    河南 > 要聞 > 正文

    焦作發展一個字:變!

    千年河內名郡歷經滄桑,百年中原煤城華麗蝶變。10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系列主題焦作專場新聞發布會,介紹焦作市“堅定兩個依靠”,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先行區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圖片

    “數”創新 “美”生態 “育”人才 焦作發展一個字:變!

    焦作市委書記李亦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焦作市錨定“兩個確保”,深入實施“十大戰略”,持續推進“十大建設”,堅定依靠創新驅動轉型、依靠人才支撐強市,聚焦創新引領、聚焦工業強市、聚焦產業興城、聚焦民生幸福,抓總抓重抓要,提速提質提效,探索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焦作路徑,兩次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三次獲評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年度績效評價優秀檔次。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著力打造創新驅動示范城市

    創新是焦作最鮮明的特色。近年來,焦作市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和制度鏈“五鏈”耦合,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82%、全省第三,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增速達53.2%、全省第一,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省第三。

    未來,焦作將持續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華山一條路”,深入實施“345”創新行動,著力提升新材料、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水平,不斷完善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四個體系,努力在建設省實驗室、新型科創載體、懷川高科產業園,以及培育科創型種子企業、設立科技企業扶持基金五個方面取得突破,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

    堅持轉型煥新產業,著力打造轉型發展示范城市

    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是焦作發展多年不變的主題,產業轉型是焦作發展的重中之重。經過多年努力,全市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產占GDP比重達55.8%,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6.5%,作為傳統支柱產業的煤炭工業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由81.7%下降到4.44%。特別是培育壯大了龍佰集團、多氟多新材料、中原內配和大咖國際等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了產銷量世界第一的鈦白粉、六氟磷酸鋰等一批拳頭產品,培育了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一批優勢產業。

    轉型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焦作將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持續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搶占先機,做大做強現代化工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物醫藥及原料藥、電子信息等13個重點產業鏈,著力構建具有焦作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城市

    旅游是焦作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焦作有云臺山、青天河、神農山3家5A級景區,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有“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685.9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1.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21%、12.56%,中央電視臺17次聚焦報道焦作文旅。

    接下來,焦作將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深度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充分挖掘太極拳、云臺山和黃河文化等文化旅游資源潛力,推出研學游、非遺游等系列文旅新產品,推動“文旅+康養”“文旅+農業”“文旅+工業”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構建全要素全鏈條的多樣化服務體系,努力建設具有世界范、中國風、焦作韻的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示范城市

    焦作是國家森林城市,有太行山、黃河兩大生態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生態優勢突出。近年來,全市PM10、PM2.5、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天數4項指標大幅改善,森林覆蓋率達35.2%,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8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28平方米,GDP能耗強度近三年累計下降10.4%。

    下一步,焦作將堅定踐行“兩山”理念,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開展北山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治理,加快實施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保障行動,讓焦作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宜居。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城市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連續多年民生領域財政資金支出占比達70%以上,持續辦好省市重點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更加可感可及。聚焦“一老”,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成功入選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城市、全國基本養老服務綜合試點。聚焦“一小”,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學前教育普惠擴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93%,義務教育公辦學位占比達96.52%。聚焦“一青壯”,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獲評全省就業先進市。

    未來,焦作將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把民生小事作為全市大事,加快推進城市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老舊小區改造提質等十大民生項目,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化、均等化,在推動城鄉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為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焦作貢獻。

    從“一煤獨大”到多項轉型 看焦作發展探索了哪些新路子

    焦作是百年煤城,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是焦作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焦作市堅定依靠創新驅動轉型、依靠人才支撐強市,探索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李亦博介紹了近年來焦作在推動轉型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具體舉措。

    找準“不二法寶” 讓企業當主角

    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轉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不二法寶。讓企業當主角。出臺支持科創型種子企業發展壯大的十條措施等政策,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焦作市多氟多新材料公司自主研發的六氟磷酸鋰,實現了國產替代,打破了國外壟斷。晶銳光電公司研發的二氧化碲晶體,為嫦娥六號月背挖“土”提供了助力。用平臺強磁場。積極融入省“兩城一谷”體系,與省科學院合作共建沁陽科創園,建立省醫學科學院焦作基地,成立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試驗站。以應用為導向。深入開展院(校)地科技合作,推動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68.5%、全省第三,焦作高新區獲批建設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讓“老樹發新芽” 改造老牌企業

    堅持以強鏈壯群支撐轉型。作為老工業基地,焦作的基礎在工業、優勢在工業、潛力在工業。焦作市以鏈式集群培育提升產業能級,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6.5%,“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得到根本轉變。推動傳統產業延鏈升鏈。扎實做好“一轉帶三化”,讓化工、食品等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老牌工業企業和興化工通過技術改造,全球首創炭黑改性技術,高性能導電炭黑產銷量世界第一。推動新興產業補鏈強鏈。強化政策集成、資金集中、要素集聚,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芽成大樹”。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規模突破500億級,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制造產業集群創成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未來產業建鏈成鏈。加強跨周期戰略謀劃,積極布局氫能與儲能、生命健康等產業,全力開辟產業新賽道、搶占發展制高點。中原內配與上海重塑合作共建氫能產業園,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已下線交付114臺。

    “一站式”服務 用心用情留人才

    堅持以人才為先賦能轉型。焦作市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引育留用并重,廣開進賢之路。海納百川“引”。實施“焦作英才計劃”,加強“全職+柔性”引才,中原學者工作站、省級以上科技創新人才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多措并舉“育”。新建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訂單式培育產業人才。深入開展“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今年中等職業學校一萬余名畢業生全部取得職業技能證書。用心用情“留”。建立市縣鄉三級“人才服務專員”制度,傾力打造“人才之家”,實現項目申報、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一站式”高效服務,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人盡其才“用”。遵循人才工作規律,為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人才搭建針對性、差異化創新平臺,讓各類人才在焦作大展拳腳、成就夢想。95個市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項目實現利潤14億元、帶動就業8919名。

    對企業堅持“有事解決、無事不擾”

    堅持以優化環境保障轉型。軟環境就是硬實力。焦作市樹立大抓營商環境的鮮明導向,深入實施營商環境綜合配套改革,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在全省率先建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常態化府院聯動機制”在全省推廣,創成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堅持“有事解決、無事不擾”,深入推進“萬人助萬企”活動,“企業紓困360”平臺和助企分包干部線上線下聯動發力,4988個涉企問題得到解決,獲評“萬人助萬企優秀省轄市”。

    “今日之焦作活力無限、潛力無限、商機無限,創新創業正當其時,投資發展恰逢其勢,我們誠摯邀請各方企業來焦作投資興業,各類人才來焦作就業創業,焦作將與您共同成長、共創輝煌!”發布會上,李亦博誠邀各企業投資焦作。

    下好“棋”打好“仗”答好“題” 焦作位列全省項目建設優等生隊伍

    關于項目建設方面,焦作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冰回答記者提問。

    近年來,焦作牢牢樹立“項目為王”的鮮明導向,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特別是在工業、基礎設施、民生領域梳理了30個重大項目,即“三十工程”,焦作以此為引領,統籌推進“三個一批”、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目前,第十三期“三個一批”項目開工率、投產率、達效率分別達到了78.1%、67.5%、67.6%,分別位居全省的第7、第2、第4位;省、市重點項目分別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22%、113.9%,也位居全省前列,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為高質量發展蓄足了后勁。

    下好“先手棋” 高質量謀劃項目

    立足國家所需、結合焦作實際,緊密對接超長期特別國債、政策性銀行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政策,聚焦“兩新”“兩重”等重點領域,積極謀劃項目、爭取支持。焦作市專門拿出1億元作為項目謀劃前期的專項資金,全力提高項目成熟度,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授信項目和投放項目數量分別為285個、246個,授信金額和投放金額分別為205億元、104.9億元,這些數據都位列全省第一。

    打好“主動仗” 高水平招引項目

    緊跟市場需求,圍繞焦作市的“3+13+N”產業鏈群培育,緊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精準對接企業和優質項目,運用“基金+飛地”、股權招商等模式,招大引強、招新引優,形成“招來一個、引進一批、帶動一片、發展一方”的集群效應。出臺招商引資關鍵指標調度通報辦法,定期督導考核,切實提升項目的履約率、開工率和資金到位率。今年以來,累計引進省外境內項目336個、實際到位省外資金554億元,位居全省前列。

    跑出“加速度” 高效率推進項目

    一是加速開工建設。創新聯審聯批、承諾先行等舉措,壓縮審批流程,主動幫辦代辦,推動項目能開盡開。二是加緊在建步伐。運用可視化監測平臺實時跟蹤調度,細化節點目標,加強施工組織,確保項目能夠按照時間節點推進。三是加快竣工投產。強化部門聯動,及時組織工程驗收、生產調試,推動項目竣工即投產、投產即達效。比如,總投資32.96億元的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項目,涉及的部門很多,專門為此開辟“綠色通道”,采取加密聯審頻次、提級容缺辦理等措施,提前40天完成施工許可等手續,推動了項目大步向前。

    答好“關鍵題” 高標準服務項目

    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健全市級領導分包重大項目機制,緊盯瓶頸問題解決,“一事一策”靶向服務,全力打造項目建設的好環境。比如,針對總投資108億元的大咖·夢工廠項目電力容量不足問題,市級領導牽頭,協調市縣兩級共同解決23公里高壓線跨縣、跨河的問題,一個月內實現了全線貫通,保障了企業的項目用電需求。

    同時,焦作市完善了重點項目觀摩綜合評價辦法,用目標倒逼責任、用監管倒逼進度,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先行區,為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作出我們焦作貢獻。

    (來源:河南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