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鳥兒用翅膀投票” 河南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見實效
中新網鄭州10月18日電 (記者 韓章云)15萬只鳥類棲息于河南孟津黃河濕地;三門峽黃河濕地越冬天鵝數量穩定在1萬余只;華北豹頻頻亮相河南太行山……經過多年持續推進黃河流域國土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河南黃河流域已成為野生動植物的家園,生物多樣性保護見實效。
10月17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該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的相關情況。
河南省林業局副局長趙蔚介紹,河南通過“擴綠”,持續增加森林面積,“織網”,推進生態廊道建設,持續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通報稱,5年來,河南黃河流域市縣共完成各類造林645.38萬畝。根據黃河沿岸地形地貌、水庫岸線、城鎮灘區等不同特征,河南林業部門設計5類31種生態廊道建設模式,建成了復合型黃河生態廊道11.8萬畝、1194公里,黃河干流右岸實現綠化貫通。
與此同時,河南還組織開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生態廊道完善提升,有效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送”。推進大運河生態帶建設,組織沿線各市重點在有水段營造護岸林、水源涵養林、農田林網1.36萬畝,打牢綠色基底。
此外,河南堅持多措并舉,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見真見效。
據趙蔚通報,河南全省95%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80%典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實施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項目,投入中央、省級自然保護區資金3.26億元,就地保護能力水平明顯提升。完成林州淇淅河等14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完成黃河濕地修復2.78萬畝,民權黃河故道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公布了三門峽等27個省級重要濕地,全省濕地生物多樣性不斷富集,生態系統功能顯著增強。
近年來,河南黃河流域珍稀瀕危旗艦物種種群不斷擴大。世界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已成為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的“常住戶”,最大種群數量約300只;大鴇已成為鄭州黃河濕地穩定的越冬種群;紫斑牡丹、太行花、中華獼猴桃等瀕危動植物種群明顯增多,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可以說,野生動物們用翅膀、用足跡給我們的生態保護成效投了贊成票。”趙蔚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