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在河南省魯山縣梁洼鎮的段店村,就有幾百畝這樣的耕地,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瓦碴地”。這里,陶瓷碎片如繁星點點,鋪滿了整片土地,閃爍著五光十色的誘人光澤。其中,有兩大塊比較典型的瓦碴地,位于段店村老村部與下萬壽寺之間的大路西側,這條大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宛洛古道。\u003c/p>\u003cp>圖2瓦碴地里的唐代研磨器殘片\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77C853B5B1C239B6A4ABB7600B045E12BC3594C0_size183_w1267_h950.jpg\" />\u003c/p>\u003cp>追溯往昔,這條古道的歷史可回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彼時,夏朝為統治廣袤疆域,已構建起四通八達的路網,宛洛古道便是其中從洛陽通往湖北的重要交通與軍事通道,西周前被稱為古夏路。自西周設立宛(yuan)城,直至唐朝建立為避唐高祖李淵諱而撤銷宛城的2500年間,此道被命名為宛洛古道,以其險峻與便捷,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明確指出了此道的關鍵戰略地位。同樣,這條古道還與唐代兩位最著名的詩人有著不解之緣。第一位就是詩仙李白,他在《將進酒》中吟唱:“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痹娭兴後蜃泳褪轻瘎祝で鹕で?,都是李白的摯友,一位隱居于南陽,一位則居于洛陽,李白頻繁往來其間,所行之路正是宛洛古道;另一位則是詩圣杜甫,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到:“便下襄陽向洛陽”,描繪的正是他規劃歸程的這條古道的情景。直至大清帝國時期,此路依然是魯山通往寶豐的東北大道。\u003c/p>\u003cp>古道上,瓦碴地中的碎瓷片密度驚人,每平方米有十幾片到上百片不等,白釉瓷、黑釉瓷交相輝映,更有魯山花瓷、青瓷、汝瓷等珍稀品種。兼有唐鈞瓷、孔雀藍釉瓷、元鈞瓷、紅黃綠三彩瓷、珍珠地瓷、白地黑花瓷、白地帶字瓷、白地唐草紋瓷、油滴釉瓷、紅定瓷、柿葉釉瓷、絞胎瓷、素胎瓷、黑白圍棋子,刻花圍棋子等。瓦碴地中除了琳瑯滿目的瓷片外,還散落著大量的窯具及其碎片。匣缽、研磨器、支訂、墊圈、墊餅、墊片、爐梁、爐渣等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它們傲然地向我們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榮光。圖3瓦碴地里的魯山花瓷碎片\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AB6B2EA913095274E3FE65F6DB7136F622A34F54_size150_w1267_h950.jpg\" />\u003c/p>\u003cp>關于瓦碴地的描述,魯山縣政協副主席閆同來在《傳世名瓷----魯山花瓷》一文中寫道:“花瓷遺址上的土地,當地村民都叫它‘瓦碴地’,意思就是土壤里的陶瓷碎片特別多。當地村民有口頭禪:‘瓦碴地,咔嚓嚓,光長野草,不長莊稼?!掠瓴槐劊瑲馑婪N地郎’。”\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9BDD606345B722E22165E736EA90058D039D7233_size269_w1267_h1690.jpg\" />\u003c/p>\u003cp>圖4瓦碴地里的墊餅、墊圈、支釘\u003c/p>\u003cp>\u003cstrong>瓷窯遺址的驚世發現\u003c/strong>\u003c/p>\u003cp>為何會有如此獨特的耕地景象?這一切的源頭,還需追溯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唐代羯鼓。據唐.南卓《羯鼓錄》記載:“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名羯鼓?!薄八伍_府璟,......與上論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捻小碧上掌,下須有朋肯之聲?!盶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CDE00164DECAFC75D1FAB3B5B801B8B3F245DCD2_size1763_w3302_h1621.jpg\" />\u003c/p>\u003cp>圖5瓦碴地里的唐代魯山花瓷羯鼓殘器\u003c/p>\u003cp>時光流轉,彈指千年。1950 年,為了找到魯山花瓷窯址,被尊為“中國古陶瓷之父”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考察了段店瓷窯遺址,后來,他在《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中寫道:段店窯址“就現在散布碎片的面積看來,在當時是一個極大的燒瓷山場,而段店比之青龍寺的范圍還要大。段店寨墻上,粘滿了各種碎片,就是房墻路面也都是的,可以想見當年燒瓷山場的繁盛?!碑敃r,陳萬里先生幸運地在窯址上采集到了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羯鼓相似度極高的羯鼓花瓷碎片。這一發現,如同千年花瓷羯鼓的DNA比對成功一樣,標志著魯山花瓷窯址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了一角。\u003c/p>\u003cp>圖6瓦碴地里的帶匣缽北宋青瓷片\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3074E9AA3A5BFB5B7525C91B0B6B2F2E02898F6E_size106_w1267_h711.jpg\" />\u003c/p>\u003cp>歲月如梭,山河長歌。1989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段店窯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了極其豐富、極具震撼力的陶瓷品種,并初步界定了段店瓷窯遺址的范圍。據此,2006年5月25日,魯山段店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以段店中學西南墻角為基點,向東600米,向西100米,向南1000米,向北100米,包含段店村居民區、大浪河東、西兩側部分耕地等,保護面積合計77萬平方米,成為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u003c/p>\u003cp>千年瓷片暗鎖何種乾坤\u003c/p>\u003cp>根據1989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發掘,瓦碴地里的這些碎瓷片大部分屬于瓶、盆、碗、盤、壺、碟、注子、枕、盂等數十種的器形碎片。走進這片奇異的瓦碴地,不僅使人浮想聯翩:白釉瓷,晶瑩剔透,宛如初雪,散發著一種不染塵埃的高潔;而黑釉瓷,深邃如夜,沉穩內斂,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莊重。這兩種色彩的對比,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觸動。魯山花瓷的絢爛多彩,如同綻放的花朵,絢爛而不失雅致??吹紧晒乃槠?,我們仿佛穿越千年,來到了唐朝。只見唐玄宗親自擊鼓催花,一曲《春光好》,使乍暖還寒、早春二月含苞待放的桃杏瞬間綻放!拿起半片宜酒宜花的珍珠地梅瓶碎片,我們不僅想問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仙:在你半醉半醒中,揮毫潑墨、一氣呵成的《清平樂》“云想衣裳花想容”時,喝酒可是用的這里的酒瓶?古老的青瓷,溫潤如玉,仿佛江南水鄉的煙雨,清新脫俗;汝瓷的天青之色,讓人聯想到雨后的晴空,寧靜致遠。我們很難不問:柴窯,你離我們還有多遠?唐鈞瓷的厚重,孔雀藍釉瓷的華美,元鈞瓷的質樸,紅黃綠三彩瓷的活潑,它們共同編織了一個五彩斑斕的陶瓷世界。\u003c/p>\u003cp>圖7瓦碴地里的宋代珍珠地殘片\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B0C1500A670CB826789EE4D6C10ED6DDD7260FB4_size113_w1259_h762.jpg\" />\u003c/p>\u003cp>在這片瓦碴地中,窯具及其碎片同樣引人矚目。尤其是那形態各異的支釘底,無論圓錐形、車輪形,還是芝麻釘三角形底、芝麻釘圓圈形底、芝麻釘半圓形底……每一種形狀都是工匠根據器型、重量精心設計,既能承重又最大限度減少對釉面的損傷,這無不蘊含著匠人的智慧與匠心,它們默默支撐著瓷器的成型,見證了無數精美瓷器的誕生。\u003c/p>\u003cp>而那些殘破的器具,它們雖已不完整,卻依然能從中窺見古代生活的點滴。每一件器具都承載著特定的功能,同時也映射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審美情趣。尤其是那些圍棋子,無論是刻花圍棋還是黑白圍棋子,從側面可以了解千年前宋人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它們不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風流倜儻、瀟灑俊雅的精神生活的縮影。\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75C9B6948B6E9ED7949B88D54A45EF3CBEF2F5AA_size199_w1267_h1690.jpg\" />\u003c/p>\u003cp>圖8瓦碴地里的金元白地黑彩畫花殘片\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E1CD7E2AA2038536C184B5C35F1A801DA7036F08_size133_w1267_h950.jpg\" />\u003c/p>\u003cp>圖9瓦碴地里的宋代刻花黑、白圍棋子\u003c/p>\u003cp>在這片瓦碴地里,每一片瓷片、每一件窯具、每一個器種,都是歷史的見證者。這些千年的瓷片,暗鎖著的是一個又一個關于技藝、文化、生活乃至情感的乾坤。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遺存,更是偉大的工匠精神的傳承,是5000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動寫照。\u003c/p>\u003cp>\u003cstrong>遺址的迷霧能否揭開\u003c/strong>\u003c/p>\u003cp>圖10帶白碗的五代宋匣缽\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B6ACDD63DE08E541A067B3354923D3AFDB0DDD55_size175_w1264_h983.jpg\" />\u003c/p>\u003cp>段店瓷窯,穿越時空的隧道,歷經唐、北宋、南宋、金、元、明初等多個朝代,時間跨度長達800年之久。其陶瓷器型豐富,釉色斑斕,品種繁多,遺存豐滿,全面涵蓋了全國南北八大窯系的精華。如此長的燒造時間,如此大的窯址規模,如此全的瓷器品種,實屬世間罕見。在民間收藏界,段店瓷窯的瑰寶不斷涌現,官窯器、龍形器、鳳首器、紀年款器等紛紛面世,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矚目,也引起了河南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4年6月,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于段店瓷窯址保護規劃編制立項的批復》,同年9月,魯山段店窯官窯汝瓷復興工程被列為《中國十大文化工程》之一。這些珍貴的瓷器,無疑成為了人們探尋歷史文化的寶貴線索。特別是那些早期的青瓷片,顏色宛如青梅般清新,釉面如玻璃般光滑,光澤閃閃,艷麗如新,大有“真賽假”的意蘊。而那些恰似“雨過天晴云破處”的天藍釉汝瓷片,厚度僅有2mm,更是讓人驚嘆不已,不禁讓人懷疑它是否出自柴窯之手。青瓷上的芝麻釘,與公認的汝官窯芝麻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和無盡的智慧。另有白地紅黃綠三彩畫花、題字、題詩款碗、盤等,字體瀟灑飄逸,如同行云流水,絕非一般工匠所能企及,不禁讓人嘆為觀止,更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圖11瓦碴地里的北宋天青釉碎片圖12瓦碴地里天青釉殘片復原的北宋汝窯碗\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B22C86C8C78F02C03FD0444774C7C2D51FDC6577_size78_w1267_h1267.jpg\" />\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4CF802C5D883D80BAC5D9200598995678712D1E9_size1733_w3341_h2812.jpg\" />\u003c/p>\u003cp>圖13宋金白釉題字題詩殘片\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46/2E0B8A7CF95BF9D4739C4A87C51382BD9EEFD646_size122_w1267_h950.jpg\" />\u003c/p>\u003cp>種種跡象表明,段店瓷窯遺址絕非簡單的民窯可比擬。2007年,中國古陶瓷學會原會長、享譽業界的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在《復議宋官窯青瓷》一文中,談及汝窯窯址時明確指出:“不應就是已發現的寶豐臨汝兩地,應該還有其他地方”?;蛟S,段店窯正是那下一個亟待官方認證的汝窯遺址,即便是柴窯的出現,我們也不會感到意外。段店瓷窯蘊藏的眾多未解之謎,正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究、去揭秘。讓我們攜手掀起段店瓷窯遺址的神秘面紗,共同探尋那段被時光深鎖的跌宕起伏、令人振奮的輝煌歷史篇章吧?。ㄉ泻赀h)\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勝男","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4-11-14 15:06:04","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碎片,段店,瓷窯,地里,遺址,魯山,花瓷,古道,耕地,瓷片","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千年古道上的奇特耕地 耕地,這一孕育農作物的搖籃,歷經億萬年的地表風化,大多呈現為肥沃的黑土或黃土,亦不乏貧瘠的碎沙亂石地。然而,你可曾見過那閃耀著斑斕光芒、陶瓷碎片遍布、鋤地叮當作響的奇特耕地嗎?圖1瓦碴地里的油菜和小麥 在河南省魯山縣梁洼鎮的段店村,就有幾百畝這樣的耕地,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瓦碴地”。這里,陶瓷碎片如繁星點點,鋪滿了整片土地,閃爍著五光十色的誘人光澤。其中,有兩大塊比較典型的瓦碴地,位于段店村老村部與下萬壽寺之間的大路西側,這條大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宛洛古道。 圖2瓦碴地里的唐代研磨器殘片 追溯往昔,這條古道的歷史可回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彼時,夏朝為統治廣袤疆域,已構建起四通八達的路網,宛洛古道便是其中從洛陽通往湖北的重要交通與軍事通道,西周前被稱為古夏路。自西周設立宛(yuan)城,直至唐朝建立為避唐高祖李淵諱而撤銷宛城的2500年間,此道被命名為宛洛古道,以其險峻與便捷,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明確指出了此道的關鍵戰略地位。同樣,這條古道還與唐代兩位最著名的詩人有著不解之緣。第一位就是詩仙李白,他在《將進酒》中吟唱:“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詩中所提岑夫子就是岑勛,丹丘生原名元丹丘,都是李白的摯友,一位隱居于南陽,一位則居于洛陽,李白頻繁往來其間,所行之路正是宛洛古道;另一位則是詩圣杜甫,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到:“便下襄陽向洛陽”,描繪的正是他規劃歸程的這條古道的情景。直至大清帝國時期,此路依然是魯山通往寶豐的東北大道。 古道上,瓦碴地中的碎瓷片密度驚人,每平方米有十幾片到上百片不等,白釉瓷、黑釉瓷交相輝映,更有魯山花瓷、青瓷、汝瓷等珍稀品種。兼有唐鈞瓷、孔雀藍釉瓷、元鈞瓷、紅黃綠三彩瓷、珍珠地瓷、白地黑花瓷、白地帶字瓷、白地唐草紋瓷、油滴釉瓷、紅定瓷、柿葉釉瓷、絞胎瓷、素胎瓷、黑白圍棋子,刻花圍棋子等。瓦碴地中除了琳瑯滿目的瓷片外,還散落著大量的窯具及其碎片。匣缽、研磨器、支訂、墊圈、墊餅、墊片、爐梁、爐渣等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它們傲然地向我們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榮光。圖3瓦碴地里的魯山花瓷碎片 關于瓦碴地的描述,魯山縣政協副主席閆同來在《傳世名瓷----魯山花瓷》一文中寫道:“花瓷遺址上的土地,當地村民都叫它‘瓦碴地’,意思就是土壤里的陶瓷碎片特別多。當地村民有口頭禪:‘瓦碴地,咔嚓嚓,光長野草,不長莊稼?!掠瓴槐劊瑲馑婪N地郎’?!?/p> 圖4瓦碴地里的墊餅、墊圈、支釘 瓷窯遺址的驚世發現 為何會有如此獨特的耕地景象?這一切的源頭,還需追溯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唐代羯鼓。據唐.南卓《羯鼓錄》記載:“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名羯鼓?!薄八伍_府璟,......與上論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捻小碧上掌,下須有朋肯之聲?!?/p> 圖5瓦碴地里的唐代魯山花瓷羯鼓殘器 時光流轉,彈指千年。1950 年,為了找到魯山花瓷窯址,被尊為“中國古陶瓷之父”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考察了段店瓷窯遺址,后來,他在《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中寫道:段店窯址“就現在散布碎片的面積看來,在當時是一個極大的燒瓷山場,而段店比之青龍寺的范圍還要大。段店寨墻上,粘滿了各種碎片,就是房墻路面也都是的,可以想見當年燒瓷山場的繁盛。”當時,陳萬里先生幸運地在窯址上采集到了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羯鼓相似度極高的羯鼓花瓷碎片。這一發現,如同千年花瓷羯鼓的DNA比對成功一樣,標志著魯山花瓷窯址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了一角。 圖6瓦碴地里的帶匣缽北宋青瓷片 歲月如梭,山河長歌。1989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段店窯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了極其豐富、極具震撼力的陶瓷品種,并初步界定了段店瓷窯遺址的范圍。據此,2006年5月25日,魯山段店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以段店中學西南墻角為基點,向東600米,向西100米,向南1000米,向北100米,包含段店村居民區、大浪河東、西兩側部分耕地等,保護面積合計77萬平方米,成為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年瓷片暗鎖何種乾坤 根據1989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發掘,瓦碴地里的這些碎瓷片大部分屬于瓶、盆、碗、盤、壺、碟、注子、枕、盂等數十種的器形碎片。走進這片奇異的瓦碴地,不僅使人浮想聯翩:白釉瓷,晶瑩剔透,宛如初雪,散發著一種不染塵埃的高潔;而黑釉瓷,深邃如夜,沉穩內斂,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莊重。這兩種色彩的對比,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觸動。魯山花瓷的絢爛多彩,如同綻放的花朵,絢爛而不失雅致??吹紧晒乃槠?,我們仿佛穿越千年,來到了唐朝。只見唐玄宗親自擊鼓催花,一曲《春光好》,使乍暖還寒、早春二月含苞待放的桃杏瞬間綻放!拿起半片宜酒宜花的珍珠地梅瓶碎片,我們不僅想問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仙:在你半醉半醒中,揮毫潑墨、一氣呵成的《清平樂》“云想衣裳花想容”時,喝酒可是用的這里的酒瓶?古老的青瓷,溫潤如玉,仿佛江南水鄉的煙雨,清新脫俗;汝瓷的天青之色,讓人聯想到雨后的晴空,寧靜致遠。我們很難不問:柴窯,你離我們還有多遠?唐鈞瓷的厚重,孔雀藍釉瓷的華美,元鈞瓷的質樸,紅黃綠三彩瓷的活潑,它們共同編織了一個五彩斑斕的陶瓷世界。 圖7瓦碴地里的宋代珍珠地殘片 在這片瓦碴地中,窯具及其碎片同樣引人矚目。尤其是那形態各異的支釘底,無論圓錐形、車輪形,還是芝麻釘三角形底、芝麻釘圓圈形底、芝麻釘半圓形底……每一種形狀都是工匠根據器型、重量精心設計,既能承重又最大限度減少對釉面的損傷,這無不蘊含著匠人的智慧與匠心,它們默默支撐著瓷器的成型,見證了無數精美瓷器的誕生。 而那些殘破的器具,它們雖已不完整,卻依然能從中窺見古代生活的點滴。每一件器具都承載著特定的功能,同時也映射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審美情趣。尤其是那些圍棋子,無論是刻花圍棋還是黑白圍棋子,從側面可以了解千年前宋人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它們不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風流倜儻、瀟灑俊雅的精神生活的縮影。 圖8瓦碴地里的金元白地黑彩畫花殘片 圖9瓦碴地里的宋代刻花黑、白圍棋子 在這片瓦碴地里,每一片瓷片、每一件窯具、每一個器種,都是歷史的見證者。這些千年的瓷片,暗鎖著的是一個又一個關于技藝、文化、生活乃至情感的乾坤。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遺存,更是偉大的工匠精神的傳承,是5000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動寫照。 遺址的迷霧能否揭開 圖10帶白碗的五代宋匣缽 段店瓷窯,穿越時空的隧道,歷經唐、北宋、南宋、金、元、明初等多個朝代,時間跨度長達800年之久。其陶瓷器型豐富,釉色斑斕,品種繁多,遺存豐滿,全面涵蓋了全國南北八大窯系的精華。如此長的燒造時間,如此大的窯址規模,如此全的瓷器品種,實屬世間罕見。在民間收藏界,段店瓷窯的瑰寶不斷涌現,官窯器、龍形器、鳳首器、紀年款器等紛紛面世,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矚目,也引起了河南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4年6月,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于段店瓷窯址保護規劃編制立項的批復》,同年9月,魯山段店窯官窯汝瓷復興工程被列為《中國十大文化工程》之一。這些珍貴的瓷器,無疑成為了人們探尋歷史文化的寶貴線索。特別是那些早期的青瓷片,顏色宛如青梅般清新,釉面如玻璃般光滑,光澤閃閃,艷麗如新,大有“真賽假”的意蘊。而那些恰似“雨過天晴云破處”的天藍釉汝瓷片,厚度僅有2mm,更是讓人驚嘆不已,不禁讓人懷疑它是否出自柴窯之手。青瓷上的芝麻釘,與公認的汝官窯芝麻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和無盡的智慧。另有白地紅黃綠三彩畫花、題字、題詩款碗、盤等,字體瀟灑飄逸,如同行云流水,絕非一般工匠所能企及,不禁讓人嘆為觀止,更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圖11瓦碴地里的北宋天青釉碎片圖12瓦碴地里天青釉殘片復原的北宋汝窯碗 圖13宋金白釉題字題詩殘片 種種跡象表明,段店瓷窯遺址絕非簡單的民窯可比擬。2007年,中國古陶瓷學會原會長、享譽業界的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在《復議宋官窯青瓷》一文中,談及汝窯窯址時明確指出:“不應就是已發現的寶豐臨汝兩地,應該還有其他地方”?;蛟S,段店窯正是那下一個亟待官方認證的汝窯遺址,即便是柴窯的出現,我們也不會感到意外。段店瓷窯蘊藏的眾多未解之謎,正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究、去揭秘。讓我們攜手掀起段店瓷窯遺址的神秘面紗,共同探尋那段被時光深鎖的跌宕起伏、令人振奮的輝煌歷史篇章吧!(尚宏遠)瓦碴地:段店瓷窯遺址的歷史長卷與未解疑云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