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伴河而生,因河而興,三門峽市域內黃河主河道206公里、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里、濕地面積2.85萬公頃,是依偎在“母親河”臂彎里的一顆耀眼明珠,也是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建設而興起的工業城市。\u003c/p>\u003cp>12月19日,在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第十四場新聞發布會上,三門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常務副市長孫淑芳介紹了三門峽如何奮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u003c/p>\u003cp>\u003cstrong>筑牢生態屏障——\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創建黃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級全域“天然氧吧城市”\u003c/strong>\u003c/p>\u003cp>作為黃河入豫第一站,許一泓清水入河,三門峽責任重大。\u003c/p>\u003cp>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用翅膀來投票。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到三門峽越冬的白天鵝已經從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現今的1.6萬余只。美麗的“天鵝之城”,正是得益于三門峽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u003c/p>\u003cp>孫淑芳表示,三門峽扎實推進生態修復,建設了240公里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濕地保護率、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3%、42%,天鵝棲息地由原來的2處增加到9處,野生鳥類從175種增加到300種左右,生物多樣性居中西部前列,成功創建黃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級全域“天然氧吧城市”。\u003c/p>\u003cp>“我們還深入開展礦山修復治理,累計完成礦山修復12.45萬畝,小秦嶺礦山修復入選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孫淑芳稱,各種舉措讓三門峽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不僅空氣優良天數、PM2.5、PM10等指標保持全省前列,18條黃河一級支流全部做到“清水入黃”,12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穩定達標。\u003c/p>\u003cp>\u003cstrong>護佑大河安瀾——\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2019年以來,黃河6次編號洪水全部安全通過\u003c/strong>\u003c/p>\u003cp>三門峽牢牢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強化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協同,全力構建黃河干支流防洪減災體系,孫淑芳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當地如何護佑大河安瀾。\u003c/p>\u003cp>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在黃土丘陵溝壑區開展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壩建設,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200萬噸。\u003c/p>\u003cp>實施“四水同治”,統籌抓好支流河道清淤、岸線除險加固、河岸綠化管理等工作,河湖“四亂”問題動態清零。探索開展三門峽水庫清淤及泥沙資源化利用試點工程。\u003c/p>\u003cp>嚴格落實防汛責任制,建設潼關至三門峽河段防沖防浪工程26處、69公里,定期維護757道堤壩,有效遏制河岸坍塌。2019年以來,黃河6次編號洪水全部安全通過。\u003c/p>\u003cp>\u003cstrong>推進節水增效——\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入選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重點城市\u003c/strong>\u003c/p>\u003cp>“堅持‘四水四定’,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孫淑芳稱,三門峽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全市工業企業用水計量率達到100%,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公共機構和居民生活用水節水器具普及率達100%,城鎮管網漏損率降低至10%,成功入選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重點城市。\u003c/p>\u003cp>\u003cstrong>探索低碳發展——\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推動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282個\u003c/strong>\u003c/p>\u003cp>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離不開產業轉型升級。\u003c/p>\u003cp>截至目前,三門峽全市創新平臺總數達763個,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自然資源部超純礦物新材料產業園等創、院士中試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實體化運行;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3%,穩居全省第一方陣;黃金產量連續40年居全國第二……\u003c/p>\u003cp>成績得益于三門峽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如何推進?孫淑芬介紹道,聚力打造“8+6”產業集群,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徑,推動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282個,實現規上企業綠色化改造應改盡改。與此同時,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促進三門峽由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生態型、宜居型城市轉變。\u003c/p>\u003cp>\u003cstrong>傳承黃河文化——\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形成“九曲黃河灣·尋根文明源”等8條精品特色旅游線路\u003c/strong>\u003c/p>\u003cp>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一直是三門峽改革發展中最鮮明的底色、最充沛的養分。\u003c/p>\u003cp>近年來,三門峽著力打造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引領城市,以仰韶文化為依托,深化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以文旅融合“1+3+4”工程為引領,加快建設文化強市;高標準推進仰韶文化產業園“七個一”精品工程,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虢國墓地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高規格舉辦黃河文化旅游節,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積極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建設,形成“九曲黃河灣·尋根文明源”等8條精品特色旅游線路。\u003c/p>\u003cp>奔流不息的黃河,在崤函大地上煥然一新,三門峽正奮力做好“河”的文章,從“臨河建設”向“擁河發展”轉變,徐徐展開蝶變發展的歷史新畫卷。\u003c/p>\u003cp>(來源:河南發布)\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4-12-20 08:03:57","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三門峽,黃河,黃河流域,大河,安瀾,孫淑芳,礦山,生態,城市,明珠","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伴河而生,因河而興,三門峽市域內黃河主河道206公里、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里、濕地面積2.85萬公頃,是依偎在“母親河”臂彎里的一顆耀眼明珠,也是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建設而興起的工業城市。 12月19日,在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第十四場新聞發布會上,三門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常務副市長孫淑芳介紹了三門峽如何奮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 筑牢生態屏障—— 創建黃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級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作為黃河入豫第一站,許一泓清水入河,三門峽責任重大。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用翅膀來投票。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到三門峽越冬的白天鵝已經從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現今的1.6萬余只。美麗的“天鵝之城”,正是得益于三門峽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 孫淑芳表示,三門峽扎實推進生態修復,建設了240公里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濕地保護率、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3%、42%,天鵝棲息地由原來的2處增加到9處,野生鳥類從175種增加到300種左右,生物多樣性居中西部前列,成功創建黃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級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我們還深入開展礦山修復治理,累計完成礦山修復12.45萬畝,小秦嶺礦山修復入選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孫淑芳稱,各種舉措讓三門峽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不僅空氣優良天數、PM2.5、PM10等指標保持全省前列,18條黃河一級支流全部做到“清水入黃”,12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穩定達標。 護佑大河安瀾—— 2019年以來,黃河6次編號洪水全部安全通過 三門峽牢牢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強化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協同,全力構建黃河干支流防洪減災體系,孫淑芳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當地如何護佑大河安瀾。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在黃土丘陵溝壑區開展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壩建設,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200萬噸。 實施“四水同治”,統籌抓好支流河道清淤、岸線除險加固、河岸綠化管理等工作,河湖“四亂”問題動態清零。探索開展三門峽水庫清淤及泥沙資源化利用試點工程。 嚴格落實防汛責任制,建設潼關至三門峽河段防沖防浪工程26處、69公里,定期維護757道堤壩,有效遏制河岸坍塌。2019年以來,黃河6次編號洪水全部安全通過。 推進節水增效—— 入選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重點城市 “堅持‘四水四定’,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孫淑芳稱,三門峽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全市工業企業用水計量率達到100%,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公共機構和居民生活用水節水器具普及率達100%,城鎮管網漏損率降低至10%,成功入選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重點城市。 探索低碳發展—— 推動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282個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離不開產業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三門峽全市創新平臺總數達763個,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自然資源部超純礦物新材料產業園等創、院士中試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實體化運行;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3%,穩居全省第一方陣;黃金產量連續40年居全國第二…… 成績得益于三門峽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如何推進?孫淑芬介紹道,聚力打造“8+6”產業集群,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徑,推動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282個,實現規上企業綠色化改造應改盡改。與此同時,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促進三門峽由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生態型、宜居型城市轉變。 傳承黃河文化—— 形成“九曲黃河灣·尋根文明源”等8條精品特色旅游線路 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一直是三門峽改革發展中最鮮明的底色、最充沛的養分。 近年來,三門峽著力打造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引領城市,以仰韶文化為依托,深化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以文旅融合“1+3+4”工程為引領,加快建設文化強市;高標準推進仰韶文化產業園“七個一”精品工程,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虢國墓地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高規格舉辦黃河文化旅游節,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積極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建設,形成“九曲黃河灣·尋根文明源”等8條精品特色旅游線路。 奔流不息的黃河,在崤函大地上煥然一新,三門峽正奮力做好“河”的文章,從“臨河建設”向“擁河發展”轉變,徐徐展開蝶變發展的歷史新畫卷。 (來源:河南發布)護佑大河安瀾,“黃河明珠” 三門峽做足“河”文章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