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碧水藍天的黃河新安段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u003c/p>\u003cp>黃河小浪底景區以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為依托,兼具黃河文化之重和自然生態之美,建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廳、大壩、工程紀念廣場、工程文化廣場、出水口等景點。黃河小浪底景區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有“北方千島湖”“中原北戴河”之美譽。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發展,景區已成為集水利功能、生態涵養、文化傳承、研學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型旅游目的地,先后獲得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水利部和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u003c/p>\u003cp>\u003cstrong>文化鑄魂 傳承弘揚黃河文脈\u003c/strong>\u003c/p>\u003cp>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蘊含著無盡的寶藏。黃河小浪底景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通過多種方式讓黃河故事“活”起來、“熱”起來。\u003c/p>\u003cp>黃河周邊地區擁有眾多古老的文化遺跡,如古老的村落、寺廟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些文化遺跡就像散落在黃河岸邊的珍珠,每一顆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黃河小浪底景區巧妙串聯周邊人文景觀,精心打造中華文明溯源之旅,組織非遺演出活動。\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CC3DF45ABB1C71829271ED1D53A32E5C3BCD6EA4_size42_w640_h427.jpg\" alt=\"黃河段的新安縣鷹嘴山景區 趙樹嶺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黃河段的新安縣鷹嘴山景區 趙樹嶺 攝\u003c/p>\u003cp>當游客踏入這片充滿文化韻味的土地,舞獅那激昂的鼓點與靈動的身姿首先映入眼簾,仿佛將他們帶入了一個熱血沸騰的世界,感受著傳統技藝的震撼與活力;二鬼摔跤那詼諧幽默的表演,讓游客在捧腹大笑中領略到非遺的獨特魅力,體會到民間藝術的鮮活與靈動;河洛大鼓那醇厚悠長的聲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游客心間,讓他們沉浸在古老的故事與情感之中,感悟著歲月的沉淀與傳承;打鐵花綻放的絢爛火花,仿佛是夜空的繁星墜落,給游客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也讓他們深知這非遺技藝背后的艱辛與堅守;剪紙那細膩的線條與靈動的圖案,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傳說,讓游客在指尖的觸摸中感受著非遺的細膩與精巧;面塑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同一個個小精靈,讓游客在驚嘆之余,也對傳承人的巧奪天工之技贊嘆不已。這些非遺項目,猶如一把把鑰匙,打開了游客通往歷史與文化的大門,讓游客在溯源之旅中深刻感受到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u003c/p>\u003cp>小浪底景區將“愚公精神”和以“留莊英雄民兵營”“杜八聯抗敵自衛團”為代表的紅色基因融入小浪底精神文化建設,重塑多維文化空間。“愚公精神”體現了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在小浪底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成為激勵人們不斷前進的動力。\u003c/p>\u003cp>“留莊英雄民兵營”和“杜八聯抗敵自衛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戰斗堡壘作用,他們的英勇事跡激勵人心。黃河小浪底景區通過建設紀念館、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等方式,將這些紅色基因融入景區的文化內涵之中,游客在游覽景區過程中,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紅色文化的洗禮。\u003c/p>\u003cp>黃河小浪底景區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到這里研學讓學生們能夠近距離接觸和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年來,小浪底景區積極開展研學活動,通過實地考察黃河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作,學生們了解到古代水利智慧在現代的延續與創新,領略到黃河流域人民在長期與水患斗爭中所形成的堅韌精神和獨特文化。具有黃河文化元素的黃河詩詞、黃河傳說、黃河民俗等融入其中,學生在研學中深刻感悟黃河文化的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黃河文化在研學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6B3047A5936BAE7F33AAB09800E50A87E08B1CC0_size32_w640_h427.jpg\" alt=\"傳奇的黃河西灘島 鄧國暉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傳奇的黃河西灘島 鄧國暉 攝\u003c/p>\u003cp>弘揚發展,讓黃河故事“活”起來、“熱”起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黃河小浪底景區縱向串聯黛眉山、萬山湖、西霞院、黃河濕地等自然景觀,打造大河風光體驗之旅;橫向串聯二里頭遺址、龍馬負圖寺等人文景觀,打造中華文明溯源之旅。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黃河小浪底景區通過舉辦“首屆黃河小浪底鋼琴音樂節”,74臺鋼琴、74名少年,演奏的《保衛黃河》激情澎湃,氣勢磅礴,奏響了一曲黃河文化古今交融、黃河故事生生不息的“黃河大合唱”交響曲。\u003c/p>\u003cp>\u003cstrong>綠色培根 夯實生態之基\u003c/strong>\u003c/p>\u003cp>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小浪底水利樞紐獨特強大的調水調沙功能,不僅將上下游近百公里的河道變成了真正的清水黃河,還自然衍生出環境優美、生態鏈完整的黃河濕地。目前,小浪底工程綠化種植養護面積達9847畝,宜綠化區域綠化率達97.12%,共計有各種植物189種,苗木550多萬株,草坪植被2000多畝。\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BD9CCB0DEBEF3E2FA83B909166999CCD38B852B3_size41_w640_h360.jpg\" alt=\"新安縣荊紫仙山鳥瞰黃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新安縣荊紫仙山鳥瞰黃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u003c/p>\u003cp>近年來,黃河小浪底景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珍愛黃河濕地,愛護鳥類家園”為主題,每年持續舉辦“小浪底觀瀑節”“黃河濕地觀鳥節”等節事活動,通過開展愛護鳥類、保護生態的系列宣傳,實現了生態和旅游的共融共贏,黃河濕地已經成為水鳥翔集的網紅打卡地和生態旅游目的地。\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CC452FEFD678E4D02DF29F6E8A7E050774AB082C_size33_w640_h394.jpg\" alt=\"洞嘯九天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洞嘯九天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u003c/p>\u003cp>每年汛期小浪底調水調沙期間,舉辦“中國小浪底觀瀑季”活動,黃河激流從壩上噴涌而出,驚濤拍岸,宛如“黃龍”出洞,大浪滔天,巨瀑飛瀉,生動呈現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麗景觀,由此應運而生的“中原看海”也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前來一覽風采,黃河小浪底景區成為游客熱門的“網紅”打卡地。小浪底借助觀瀑的有利時機,精選歷史文化景區、非遺美食品嘗、休閑采摘等項目,使游客沉浸式感受河圖洛書、伏羲畫卦的文化內涵。\u003c/p>\u003cp>在黃河小浪底景區舉辦的“銀杏華裳青春孟津”漢服婚禮秀暨露營圍爐雅集活動中,古典漢服婚禮秀、創意童趣銀杏手作、青春露營圍爐活動等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交織出別樣的大河風光。\u003c/p>\u003cp>以“黃河魂、古都韻、中國情”為主題的“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成為最美“網紅公路”,不少游客沿著“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收獲了一路美景和好心情,黃河岸邊成了熱門打卡地。\u003c/p>\u003cp>2024年4月在“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舉辦的“中國自行車運動騎游大會(新安站)”以騎游方式倡導綠色出行,全國騎行愛好者齊聚黃河岸邊,暢游青山綠水中的黃河生態畫廊。10月1日舉辦的“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首屆機車潮玩嘉年華(洛陽·新安)活動,通過機車游、露營、音樂節等時尚元素與旅游的有機融合,既弘揚了黃河文化,又豐富了“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的活動內涵。“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串聯起沿黃的市、縣及鄉鎮,依托黃河沿線位置優勢、自然資源、人文歷史、特色產業等,打造集生態屏障、文化弘揚、休閑觀光、高效農業于一體的復合型生態公路旅游廊道。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多彩旅游道路上,村民走向富裕,鄉村走向振興,使“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成為推動沿黃縣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一號旅游公路品牌不斷叫響。\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AFEE7AFC8618DC2C9A12AEB1A71B13234A5046C5_size30_w640_h360.jpg\" alt=\"黃河小浪底大壩 馬貴安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黃河小浪底大壩 馬貴安 攝\u003c/p>\u003cp>黃河小浪底景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推動黃河流域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正是小浪底水利工程所貫徹落實的發展方針,把黃河建設成為水清岸綠的生態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景美惠民的幸福河。\u003c/p>\u003cp>\u003cstrong>多措并舉 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u003c/strong>\u003c/p>\u003cp>小浪底旅游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將黃河小浪底列為重點打造的三大文化旅游片區之首。景區發揮旅游業引領作用,大力推進“農旅融合”。通過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引流招客,為周邊鄉鎮增添市場活力;利用科技賦能、智慧農業種植,發展壯大了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拳頭產品,如草莓、核桃、葡萄、石榴等農業觀光項目和休閑農業采摘園,連線成片實現有機農業與鄉村旅游的互促共融,突出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EC0B3D33399D7C0F9F4FE633EEFBBC35BBB0CFF1_size57_w640_h390.jpg\" alt=\"雄鷹展翅守衛黃河安瀾 趙樹嶺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雄鷹展翅守衛黃河安瀾 趙樹嶺攝\u003c/p>\u003cp>景區依托工程文化主品牌,打造多業態發展格局。先后舉辦了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美利達杯山地車挑戰賽、小浪底輪滑節、橫渡小浪底游泳公開賽等,叫響小浪底體育休閑品牌;舉辦黃河鯉魚美食節暨民間傳統宴席大賽、中原餐飲博覽會、特色小吃網絡評選等,提升了“黃河鯉魚”地理標志的地位;開發出黃河澄泥硯、黃河石頭畫等文創商品,補充完善景區文旅產品架構體系。品牌驅動,多元發力,提檔升級,走好品牌建設之路,黃河小浪底景區逐漸探索出一條以水利景觀為中心,各業態協調統一的全域旅游發展道路。\u003c/p>\u003cp>科技賦能,走好智慧發展之路。景區建立線上售票系統和分銷渠道,景區二維碼具備預約購票、導游導覽、線路查詢、語音講解、360度全景、旅游投訴等功能;景區安保監控系統能夠有效實現旅游高峰期車流預警和游客集散管理。目前正在優化升級的景區“一碼游”智慧平臺、小浪底數字展覽館等,將進一步助力小浪底旅游“云上”發展。科技的加持,讓文化和旅游變得更加智慧便捷。近年來,景區在強化信息化、數字化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質量,以智慧旅游建設為抓手,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文旅服務智能化、體驗互動化、管理數字化為目標,持續放大文化旅游業綜合效應,為小浪底旅游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4E8D77DFDAE1CC99E94032DD379D72F7CCD6BA03_size55_w640_h438.jpg\" alt=\"黃河棲霞湖群鳥飛翔 鄧國暉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黃河棲霞湖群鳥飛翔 鄧國暉 攝\u003c/p>\u003cp>景區要實現健康有序發展,高效順暢的運行管理機制是其重要保障。經過不斷探索實踐,黃河小浪底景區各方凝聚共識,把目光聚焦到發展上,握指成拳,共治共享,建立“多方聯動、行業管理、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綜合市場監管體制。一方面,建立了兩岸文化旅游執法聯合機制,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異地執法難題。另一方面,將旅游投訴熱線與“12345”市長熱線并軌,旅游投訴問題直接轉辦相應職能部門,提高了旅游投訴整體接處率,黃河小浪底景區在管理創新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u003c/p>\u003cp>黃河小浪底景區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績斐然,其發展變遷,正是中國推進生態文明進程的典型寫照。\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BD9CCB0DEBEF3E2FA83B909166999CCD38B852B3_size41_w640_h360.jpg\" alt=\"新安縣鷹嘴山景區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新安縣鷹嘴山景區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u003c/p>\u003cp>黃河小浪底景區在文化傳承上,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融入紅色基因,打造獨特的文化體驗之旅,為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道路。在生態保護方面,景區的水庫調度、河道治理等一系列水生態保護措施,有效改善了黃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為整個流域的生態保護提供了范例。黃河小浪底景區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方面,積極推動農旅融合,帶動就業,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民收入,推動鄉村全面發展。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又承擔著重要政治責任。\u003c/p>\u003cp>未來,黃河小浪底景區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在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智慧旅游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追求更高的目標,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加耀眼的光芒,黃河流域的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福祉。\u003c/p>\u003cp>展望未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將繼續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不斷探索和創新文化旅游發展模式,推動黃河小浪底景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深入挖掘和梳理黃河文化資源,將黃河小浪底景區打造成為展示中華文明、講述黃河故事的“河南旅游品牌”;積極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優化旅游設施、提升服務質量、豐富旅游產品等方式,不斷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02/675C9D1DF42FD6AB8B6685A6C41D410A2AA66456_size86_w640_h427.jpg\" alt=\"黃河岸邊的濟源南山森林旅游公路 鄧國暉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黃河岸邊的濟源南山森林旅游公路 鄧國暉 攝\u003c/p>\u003cp>我們相信,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的推動下,黃河小浪底景區將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新的力量。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見證黃河小浪底景區在新時代的輝煌征程中,書寫出更加精彩的文化旅游發展新篇章。\u003c/p>\u003cp>(來源:中國旅游報)\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趙旭燕","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傳媒","cateid":"876322","catename":"鳳凰網河南","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71219/17/wemedia/0fc92208d7ced0e7fa170827f0650381ff366b11_size19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河南,影響中原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876322","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876322","eAccountId":876322,"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92769226","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876322/media","newsTime":"2025-01-06 20:55:37","lastArticleAddress":"來自河南"}},"keywords":"黃河,景區,黃河小浪底,文化,游客,小浪底,黃河流域,生態,公路,水利","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黃河小浪底景區:文化鑄魂 綠色培根 引領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河南
    河南 > 地市 > 洛陽 > 正文

    黃河小浪底景區:文化鑄魂 綠色培根 引領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滋養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新時代,黃河小浪底景區正以嶄新的姿態,承載著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的新使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創新發展,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作為黃河小浪底景區建設的主導者、推動者,全面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持“高標準規劃、系統性保護、創新性發展”,奮力譜寫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河南篇章”。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地處河南省洛陽、濟源兩地交界,扼守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出口,控制著92%的黃河總流域面積,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也是傳統治黃走向現代治黃、科技治黃的里程碑。作為黃河中下游最大的調節水庫,洪峰迭起、威脅下游安全時,小浪底落下閘門,削峰蓄洪,于是波小浪低,大河安瀾;流域大旱、河道面臨斷流時,小浪底輕舒羽翼,提閘放水,于是千里河床歡聲四溢,河流生命再起高潮。

    萬里黃河,納百川浩瀚。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也是一條桀驁難馴的憂患之河。“黃河寧、天下平”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夢想。小浪底不僅保障著母親河的歲歲安瀾,也為沿線土地年年豐收發揮著不可取代的關鍵性作用。

    碧水藍天的黃河新安段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碧水藍天的黃河新安段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黃河小浪底景區以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為依托,兼具黃河文化之重和自然生態之美,建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廳、大壩、工程紀念廣場、工程文化廣場、出水口等景點。黃河小浪底景區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有“北方千島湖”“中原北戴河”之美譽。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發展,景區已成為集水利功能、生態涵養、文化傳承、研學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型旅游目的地,先后獲得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水利部和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

    文化鑄魂 傳承弘揚黃河文脈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蘊含著無盡的寶藏。黃河小浪底景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通過多種方式讓黃河故事“活”起來、“熱”起來。

    黃河周邊地區擁有眾多古老的文化遺跡,如古老的村落、寺廟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些文化遺跡就像散落在黃河岸邊的珍珠,每一顆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黃河小浪底景區巧妙串聯周邊人文景觀,精心打造中華文明溯源之旅,組織非遺演出活動。

    黃河段的新安縣鷹嘴山景區 趙樹嶺 攝

    黃河段的新安縣鷹嘴山景區 趙樹嶺 攝

    當游客踏入這片充滿文化韻味的土地,舞獅那激昂的鼓點與靈動的身姿首先映入眼簾,仿佛將他們帶入了一個熱血沸騰的世界,感受著傳統技藝的震撼與活力;二鬼摔跤那詼諧幽默的表演,讓游客在捧腹大笑中領略到非遺的獨特魅力,體會到民間藝術的鮮活與靈動;河洛大鼓那醇厚悠長的聲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游客心間,讓他們沉浸在古老的故事與情感之中,感悟著歲月的沉淀與傳承;打鐵花綻放的絢爛火花,仿佛是夜空的繁星墜落,給游客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也讓他們深知這非遺技藝背后的艱辛與堅守;剪紙那細膩的線條與靈動的圖案,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傳說,讓游客在指尖的觸摸中感受著非遺的細膩與精巧;面塑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同一個個小精靈,讓游客在驚嘆之余,也對傳承人的巧奪天工之技贊嘆不已。這些非遺項目,猶如一把把鑰匙,打開了游客通往歷史與文化的大門,讓游客在溯源之旅中深刻感受到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小浪底景區將“愚公精神”和以“留莊英雄民兵營”“杜八聯抗敵自衛團”為代表的紅色基因融入小浪底精神文化建設,重塑多維文化空間。“愚公精神”體現了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在小浪底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成為激勵人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留莊英雄民兵營”和“杜八聯抗敵自衛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戰斗堡壘作用,他們的英勇事跡激勵人心。黃河小浪底景區通過建設紀念館、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等方式,將這些紅色基因融入景區的文化內涵之中,游客在游覽景區過程中,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黃河小浪底景區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到這里研學讓學生們能夠近距離接觸和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年來,小浪底景區積極開展研學活動,通過實地考察黃河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作,學生們了解到古代水利智慧在現代的延續與創新,領略到黃河流域人民在長期與水患斗爭中所形成的堅韌精神和獨特文化。具有黃河文化元素的黃河詩詞、黃河傳說、黃河民俗等融入其中,學生在研學中深刻感悟黃河文化的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黃河文化在研學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傳奇的黃河西灘島 鄧國暉 攝

    傳奇的黃河西灘島 鄧國暉 攝

    弘揚發展,讓黃河故事“活”起來、“熱”起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黃河小浪底景區縱向串聯黛眉山、萬山湖、西霞院、黃河濕地等自然景觀,打造大河風光體驗之旅;橫向串聯二里頭遺址、龍馬負圖寺等人文景觀,打造中華文明溯源之旅。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黃河小浪底景區通過舉辦“首屆黃河小浪底鋼琴音樂節”,74臺鋼琴、74名少年,演奏的《保衛黃河》激情澎湃,氣勢磅礴,奏響了一曲黃河文化古今交融、黃河故事生生不息的“黃河大合唱”交響曲。

    綠色培根 夯實生態之基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小浪底水利樞紐獨特強大的調水調沙功能,不僅將上下游近百公里的河道變成了真正的清水黃河,還自然衍生出環境優美、生態鏈完整的黃河濕地。目前,小浪底工程綠化種植養護面積達9847畝,宜綠化區域綠化率達97.12%,共計有各種植物189種,苗木550多萬株,草坪植被2000多畝。

    新安縣荊紫仙山鳥瞰黃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新安縣荊紫仙山鳥瞰黃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近年來,黃河小浪底景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珍愛黃河濕地,愛護鳥類家園”為主題,每年持續舉辦“小浪底觀瀑節”“黃河濕地觀鳥節”等節事活動,通過開展愛護鳥類、保護生態的系列宣傳,實現了生態和旅游的共融共贏,黃河濕地已經成為水鳥翔集的網紅打卡地和生態旅游目的地。

    洞嘯九天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洞嘯九天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每年汛期小浪底調水調沙期間,舉辦“中國小浪底觀瀑季”活動,黃河激流從壩上噴涌而出,驚濤拍岸,宛如“黃龍”出洞,大浪滔天,巨瀑飛瀉,生動呈現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麗景觀,由此應運而生的“中原看海”也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前來一覽風采,黃河小浪底景區成為游客熱門的“網紅”打卡地。小浪底借助觀瀑的有利時機,精選歷史文化景區、非遺美食品嘗、休閑采摘等項目,使游客沉浸式感受河圖洛書、伏羲畫卦的文化內涵。

    在黃河小浪底景區舉辦的“銀杏華裳青春孟津”漢服婚禮秀暨露營圍爐雅集活動中,古典漢服婚禮秀、創意童趣銀杏手作、青春露營圍爐活動等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交織出別樣的大河風光。

    以“黃河魂、古都韻、中國情”為主題的“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成為最美“網紅公路”,不少游客沿著“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收獲了一路美景和好心情,黃河岸邊成了熱門打卡地。

    2024年4月在“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舉辦的“中國自行車運動騎游大會(新安站)”以騎游方式倡導綠色出行,全國騎行愛好者齊聚黃河岸邊,暢游青山綠水中的黃河生態畫廊。10月1日舉辦的“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首屆機車潮玩嘉年華(洛陽·新安)活動,通過機車游、露營、音樂節等時尚元素與旅游的有機融合,既弘揚了黃河文化,又豐富了“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的活動內涵。“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串聯起沿黃的市、縣及鄉鎮,依托黃河沿線位置優勢、自然資源、人文歷史、特色產業等,打造集生態屏障、文化弘揚、休閑觀光、高效農業于一體的復合型生態公路旅游廊道。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多彩旅游道路上,村民走向富裕,鄉村走向振興,使“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成為推動沿黃縣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一號旅游公路品牌不斷叫響。

    黃河小浪底大壩 馬貴安 攝

    黃河小浪底大壩 馬貴安 攝

    黃河小浪底景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推動黃河流域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正是小浪底水利工程所貫徹落實的發展方針,把黃河建設成為水清岸綠的生態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景美惠民的幸福河。

    多措并舉 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

    小浪底旅游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將黃河小浪底列為重點打造的三大文化旅游片區之首。景區發揮旅游業引領作用,大力推進“農旅融合”。通過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引流招客,為周邊鄉鎮增添市場活力;利用科技賦能、智慧農業種植,發展壯大了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拳頭產品,如草莓、核桃、葡萄、石榴等農業觀光項目和休閑農業采摘園,連線成片實現有機農業與鄉村旅游的互促共融,突出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雄鷹展翅守衛黃河安瀾 趙樹嶺攝

    雄鷹展翅守衛黃河安瀾 趙樹嶺攝

    景區依托工程文化主品牌,打造多業態發展格局。先后舉辦了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美利達杯山地車挑戰賽、小浪底輪滑節、橫渡小浪底游泳公開賽等,叫響小浪底體育休閑品牌;舉辦黃河鯉魚美食節暨民間傳統宴席大賽、中原餐飲博覽會、特色小吃網絡評選等,提升了“黃河鯉魚”地理標志的地位;開發出黃河澄泥硯、黃河石頭畫等文創商品,補充完善景區文旅產品架構體系。品牌驅動,多元發力,提檔升級,走好品牌建設之路,黃河小浪底景區逐漸探索出一條以水利景觀為中心,各業態協調統一的全域旅游發展道路。

    科技賦能,走好智慧發展之路。景區建立線上售票系統和分銷渠道,景區二維碼具備預約購票、導游導覽、線路查詢、語音講解、360度全景、旅游投訴等功能;景區安保監控系統能夠有效實現旅游高峰期車流預警和游客集散管理。目前正在優化升級的景區“一碼游”智慧平臺、小浪底數字展覽館等,將進一步助力小浪底旅游“云上”發展。科技的加持,讓文化和旅游變得更加智慧便捷。近年來,景區在強化信息化、數字化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質量,以智慧旅游建設為抓手,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文旅服務智能化、體驗互動化、管理數字化為目標,持續放大文化旅游業綜合效應,為小浪底旅游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黃河棲霞湖群鳥飛翔 鄧國暉 攝

    黃河棲霞湖群鳥飛翔 鄧國暉 攝

    景區要實現健康有序發展,高效順暢的運行管理機制是其重要保障。經過不斷探索實踐,黃河小浪底景區各方凝聚共識,把目光聚焦到發展上,握指成拳,共治共享,建立“多方聯動、行業管理、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綜合市場監管體制。一方面,建立了兩岸文化旅游執法聯合機制,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異地執法難題。另一方面,將旅游投訴熱線與“12345”市長熱線并軌,旅游投訴問題直接轉辦相應職能部門,提高了旅游投訴整體接處率,黃河小浪底景區在管理創新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黃河小浪底景區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績斐然,其發展變遷,正是中國推進生態文明進程的典型寫照。

    新安縣鷹嘴山景區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新安縣鷹嘴山景區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 供圖

    黃河小浪底景區在文化傳承上,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融入紅色基因,打造獨特的文化體驗之旅,為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道路。在生態保護方面,景區的水庫調度、河道治理等一系列水生態保護措施,有效改善了黃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為整個流域的生態保護提供了范例。黃河小浪底景區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方面,積極推動農旅融合,帶動就業,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民收入,推動鄉村全面發展。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又承擔著重要政治責任。

    未來,黃河小浪底景區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在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智慧旅游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追求更高的目標,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加耀眼的光芒,黃河流域的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福祉。

    展望未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將繼續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不斷探索和創新文化旅游發展模式,推動黃河小浪底景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深入挖掘和梳理黃河文化資源,將黃河小浪底景區打造成為展示中華文明、講述黃河故事的“河南旅游品牌”;積極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優化旅游設施、提升服務質量、豐富旅游產品等方式,不斷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

    黃河岸邊的濟源南山森林旅游公路 鄧國暉 攝

    黃河岸邊的濟源南山森林旅游公路 鄧國暉 攝

    我們相信,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的推動下,黃河小浪底景區將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新的力量。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見證黃河小浪底景區在新時代的輝煌征程中,書寫出更加精彩的文化旅游發展新篇章。

    (來源:中國旅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