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母,咱都坐下呀,
咱們隨便拉一拉……”
1月8日,維也納金色大廳,《梨園飛歌》演出現場,小演員張益一和奧地利小朋友同唱豫劇《朝陽溝》經典唱段。她清澈的嗓音、到位的表演,贏得了觀眾情不自禁的陣陣笑聲、掌聲。
這個6歲的小女孩,是第21屆少兒小梅花獎小探花獲得者。她就是來自咱商丘的豫劇小精靈。
商丘人愛聽戲,愛唱戲,出名角,出大師。在商丘,不管是哪個縣、哪個鄉、哪個村,幾乎都能找到上至耄耋老叟,下至幾歲萌娃愛唱戲能唱戲的人。就連常香玉大師在商丘演出時都謙虛地說:“我知道商丘歸德府是戲窩,我常香玉是來學習的。”
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商丘則是原始歌舞的發源地。這是商丘戲曲發展連綿不絕自帶的歷史基因。
從歷史文獻的記載看,在商丘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朱襄氏造五弦之瑟,葛天氏創“三人操牛尾”之樂舞;閼伯至商湯,雅樂歌舞《大護》《桑林》創作產生,為后來商丘戲曲的形成,積淀了豐厚基礎。
商丘是豫劇豫東調的故鄉,豫東調被譽為豫劇四大傳統流派之首。春秋戰國時期的“謳”,則是豫劇豫東調的起點。
宋國人在勞動時“歌以應杵”,稱作謳,謳歌。“謳,齊歌也”,就是大家一起唱。西漢時“謳”稱《睢陽曲》,后世豫東一帶的打夯歌與其類似。隋唐王昌齡、李白、高適等客居梁園,專業伶人以謳唱其名篇佳作。隨著時間推移和藝術表演元素的豐富,謳唱,也發成為謳戲。
鄧同德主編的《商丘戲曲志》這樣介紹:“謳戲與昆曲和宋元時期的南北曲又有所不同,它額外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間吹奏曲,古琴曲,和其它戲曲聲腔,從而成為一種豐富的,多變化的,甚至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戲曲聲腔,所以這時它已不再稱謂那古老的名字謳或謳歌,而稱之為謳戲。”
清康熙年間,豫東民間謳戲雜糅北方弦索和昆曲元素,不斷磨合演變,一種嶄新的戲曲形式形成了,這就是早期的豫東梆子,也就是豫劇的豫東調。
豫東調經乾隆年間的迅猛發展至民國,逐步走向成熟。
在豫東調形成的歷史長河中,表現為三個最:一是在豫劇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中,豫東調最早形成;二是出現了大銀條、陸順等史上最早的豫劇演員;三是擁有數量最多的演員群體。
商丘被譽為“戲窩子”,還表現在豫劇不是一花獨放,而是多種戲曲交融發展,地方戲種類達十多個。
譬如,商丘誕生并獨有的地方劇種“四平調”及越調、曲劇、清音、大頭猴戲、道情、二夾弦、拉魂腔、大平調等劇種,在民間頗受歡迎。這些劇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豐富了商丘的戲曲文化。
“老婆生,苗娃旦,孫門紅臉響八縣。”
“情愿三天不吃饃,也要去看劉忠河。”
像這樣的夸贊戲曲名角名家的順口溜,在商丘及周邊一帶,流傳很多很廣。戲曲為老百姓帶來了精神的愉悅,而戲迷們又成全了大師美名。正是這種演員和戲迷的雙向奔赴,讓戲曲在商丘這片土地上樹大根深。
商丘的地理位置九州通衢,清代直至民國前后,藝人們為了生活,主觀上在滿足聽眾的需求實踐中提升本領,推陳出新,客觀上涌現出一代又一代大師精英,名家輩出。
我們試舉幾人:光緒年間紅臉孫門孫照登,音質圓潤,音域寬廣,夜晚唱戲三里外可聞。被稱為豫劇“麒麟童”的 “紅臉王”虞城人唐玉成,本腔吐字,假音甩唱,先高后低,邊說邊唱,形成豫東大流派。光緒年間的桑殿杰,藝名“白菜心”,會戲一百多部,被稱“戲包”,創出“二八連板”新唱法,馬金鳳曾跟其學藝。
家喻戶曉的“黑頭”寧陵人李斯忠,人送外號“八里翁”。享譽中國戲曲界的馬金鳳,其實她初期是咱商丘劇團的演員,擔任過商丘專區豫劇團的團長,《穆桂英掛帥》也是在商丘創作完成,后來馬金鳳隨劇團支援洛陽,成就了“洛陽牡丹”美名。
新中國成立后,商丘的戲曲事業迎來鼎盛。涌現出 “活包公”吳心平、“紅臉王”劉新民、“豫劇馬連良”劉忠河、丑角夏登路,旦角名家王玉琴、黃愛菊、白文芝、盧玉琴、馬蘭等名家。在少數劇種方面,創立四平調的鄒玉振、王漢臣,墜子戲王玉蘭、四平調拜金榮、花鼓戲的鄒愛琴、柳琴劇大師況素貞等藝術成就斐然。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商丘地區對戲曲的貢獻,還表現在為我省或全國其它地區輸送演員、導演、樂隊、舞美、編劇達130多人。
燦若星辰的一輩輩戲曲大師名家名角在商丘誕生,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是以商丘為中心的戲曲之鄉,被稱為“戲窩子”的重要原因。
2024年國慶假期,商丘古城,人群摩肩接踵。最為吸引人的,就是政府組織的豐富的戲曲文化表演、互動、打卡活動。
豫劇文化展覽,觀眾試穿戲曲服裝、學習動作和唱腔,體驗臉譜裝造;豫劇大舞臺,專業演員演出《戰洪州》《花木蘭》《鍘西宮》《五世請纓》等經典劇目;戲迷互動,觀眾可以獨唱、也可和專業演員對唱。豫劇快閃、豫劇文化大巡游等活動讓戲迷們參與其中,其樂融融。整個古城內,成了一個戲曲大舞臺。
戲曲舞臺是一個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
商丘及豫魯蘇皖接合部一帶的老百姓,就是愛沉浸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中,感受著“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的保家衛國,享受著“鑼鼓一響,精神自長” 的樂趣,體悟著“看過三年戲,勝讀十年書”的人生經驗。
你若愛,我便給。既然廣大人民群眾對戲曲藝術有著強烈的需求,那么政府也就有義務有責任采取多措施多形式,確保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
改革開放后,商丘的戲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涌現出“梅花獎”陳新琴、“香玉杯”藝術獎獲得者四平調演員付梅、青年演員“水秀王”吳青峰等知名演員,創作出《天下清德》《應天驕子范仲淹》《鐘鳴鐘莊》《小推車》等優秀劇目。
劇團被盤活,演員激情被釋放。他們來到工廠企業,田間鄉村,讓古老戲曲藝術在百姓中間再次煥發青春。聽戲的人山人海與演員們的唱念做打,和著鑼鼓琴弦與梆子的節奏,同時隨著互聯網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放大,感染著場內場外的每一位觀眾。
商丘“戲窩子”,果真名不虛傳!
來源:商丘宣傳